省直有关部门、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委)、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提升广东省及我国现代工程领域关键技术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以及现代工程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现启动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申报指南见附件1)。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 申报单位为广东省内注册创新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的,应注重产学研结合、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申报单位为港澳地区高校院所的,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粤科规范字〔2019〕1号)文件精神纳入相应范围;申报单位为省外地区的,项目评审与立项过程按照相关规定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
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经竞争性评审,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管理;入库项目在满足科研机构、科研活动、主要团队到广东落地,且项目知识产权在广东申报、项目成果在广东转化等条件后,将给予立项支持。
(二) 坚持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原则上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申报企业原则上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作为项目负责人。鼓励企业加大配套资金投入,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70%;非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50%(自筹经费主要由参与申报的企业出资)。
(三)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申报单位总体不受在研项目数的限项申报约束,项目应依托在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创新单位,加强资源统筹和要素整合,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不鼓励同一单位或同一研究团队分散力量、在同一专项中既牵头又参与多个项目申报,否则纳入科研诚信记录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 项目负责人应起到统筹领导作用,能实质性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防止出现拉本领域高端知名专家挂名现象。
(五) 项目内容须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各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签署《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模板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须加盖单位公章)。项目一经立项,技术、产品、经济等考核指标无正当理由不予修改调整。
(六) 申报单位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应符合申报指南有关要求。
(七)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
1.项目负责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
2.项目负责人有在研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未完成验收结题(此类情形下该负责人还可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项目团队);
3.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
4.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或重复申报;
5.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
6.省内单位项目未经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7.有尚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8.违背科研伦理道德。
(八) 申报项目还须符合申报指南各专题方向的具体申报条件。
二、申报方式
符合指南申报条件的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ov.cn)”提交有关材料进行申报。
项目申报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必要的技术、财务、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承诺函等佐证支撑材料请以附件形式上传。项目评审评估过程须提供的书面材料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另行通知提交。项目按程序立项后,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纸质件再一并报送至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均需签名、盖章,提交时间及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三、评审及立项说明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评审,对申报项目的背景、依据、技术路线、科研能力、时间进度、经费预算、绩效目标等进行评审论证,并进行技术就绪度和知识产权等专业化评估:
(一) 技术就绪度与先进性评估。本专项主要支持技术就绪度4~7级的项目,其中,技术就绪度目前为4~6级的项目在完成后原则上应有3级以上提高,目前为7级的项目在完成后应达到9级(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及细则见附件2),各申报单位应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
(二) 查重及技术先进性分析。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照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与广东省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对拟立项项目进行查重和先进性等分析。
(三)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研究成果一般应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请各申报单位按照高质量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引(见附件3)的有关要求加强本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提出项目的高质量知识产权目标,并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勿简单以专利数量、论文数量作为项目目标。
拟立项项目经领域专家和战略咨询专家审议,并按程序报批后纳入项目库管理,按年度财政预算及项目落地情况分批出库支持,视项目进展分阶段进行资金拨付。
四、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网上集中申报时间为2019年7月19日至2019年 8月19日18 时,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19年8月26日18时。
附件:1.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 1
2019 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为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
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
(2016-2020 年)》等文件精神,着力推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
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践
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粤港澳大
湾区及全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与升级发展,启动
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广东现代工程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
效、绿色发展为中心,以实现现代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及为
人民提供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为目标,聚焦交通、建筑、水
利、电力等行业,重点围绕核心关键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
术、产品和装备研发 3 个方面进行产业链及创新链部署、一
体化推进,瞄准国际前沿,集聚优势团队,大力提升我省及
我国现代工程领域关键技术水平,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互联互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2019
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高难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复杂环境下隧道工
程建设(专题编号:20191105)
方向 1: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针对繁华城区土软、地层变形难以预测等特点,研究暗
挖施工过程中强化土体的力学特性及渗透特性的演化规律;
建立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结构计算模型,研究三圆或多圆盾
构车站防水设计成套方案,研发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研发
适应多洞组合顶管法的施工机械;研发小口径曲线管幕机装
备;研发基于 BIM 技术开展设计和施工信息化管理、仿真和
风险分析的软件平台;开展全机械化(或机械化施工为主)
的暗挖地铁车站工程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形成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地铁
车站暗挖施工技术标准 1~2 项,提出地层沉降控制技术措
施 1 项;形成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施工工法 1 项,其中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施工速度不低于 5 米/天;研制多洞组合顶管设备的施工速度不低于 5 米/天,设备完好率不低于 92%,顶管分部施工可适应的狭小隧道间距的能力达到隧道间距 0.1
米,轴线偏差不超过±0.03 米;研制曲线管幕机的轴线控制
精度的轴线偏差不超过±0.03 米;研发基于 BIM 的风险分析
管理软件 1 套,实现基于 BIM 的地铁暗挖车站全过程仿真模
拟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地铁暗挖车站周边环境快速建模、
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分析及施工场地、人员智能化管理;根
据工程实际需要,在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多洞组合顶管设
备、曲线管幕机中选择一种开展地铁暗挖车站工程应用示范,
研制装备样机的性能测试按照相应施工工法开展验证;制/
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3 项。
(三) 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
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1800 万元左
右。
方向 2:复杂海洋环境下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关键
技术
(一) 研究内容。
揭示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力学行为及使用性能,构建设
计理论与方法,提出关键合理构造;揭示钢壳混凝土沉管钢
壳腐蚀机理,构建钢壳混凝土结构长寿命耐久性保障设计方
法与防护技术;研发推出式最终接头实现技术、钢壳混凝土
沉管隧道高精度沉放对接控制技术、高稳健自流平混凝土制
备及施工技术;研制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管节浮运安装一体
船、适应珠江口大回淤特性的自升式碎石整平清淤专用装备
等施工关键装备及可靠无损检测装备;建立建设环境监测技
术体系,开发精准预警预报系统平台。
(二) 考核指标。
阐明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力学行为特性,提出钢壳混凝
土沉管隧道抗剪抗弯设计理论及方法,提出钢壳混凝土沉管
隧道新型抗剪连接件构造形式 1 项;阐明钢壳混凝土沉管结
构钢壳电化学腐蚀发生发展规律,创建使用年限 100 年的钢
壳混凝土结构寿命设计方法,提出设计使用年限 100 年、具
有自感知功能的钢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防护新技术;形成钢
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推出式最终接头施工新工法 1 项,实现钢
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沉放厘米级对接控制,自主制备的自密实
混凝土工作性能保持时间不低于 90 分钟、泵送距离不低于 120 米;研制具有 360 度回转功能、适应 1.6 节横流、浮运速度不小于 4 节的管节浮运安装一体船 1 套,研制移动整平速度不低于 5 米/分钟、水深不低于 30 米环境下整平高差小于±4 厘米的自升式碎石整平清淤专用装备 1 套,研制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毫米级脱空无损可视化检测设备 1 套,并实现
实体工程应用;完成可监测实体工程建设环境的精准预警预
报系统平台 1 个并开展应用;完成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实体
工程应用示范 1 项;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2 项,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3 项。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
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1800 万元左
右。
专题二、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运维与安全保障
(专题编号:20191106)
方向 3:重大跨海通道全寿命周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深化跨海重大基础设施混凝土浇筑-成长机理、服役性能
研究,构建海工大体积强约束结构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理论
及裂缝控制关键技术体系与方法,研究寿命适配、经济可靠
的耐久性保障新技术及措施;深化悬索桥主缆腐蚀机理和长
效防护性能研究,提出主缆长效可靠防护新技术及体系;深
化大型钢结构焊接疲劳性能研究,研发高品质焊接接头和抗
疲劳开裂的正交异性桥面体系;揭示跨海重大交通基础工程
结构长期性能演化机理,研究跨海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
周期质量检验评定方法与标准。
(二) 考核指标。
提出基于海工混凝土成长机理和复杂胶凝材料体系的
水泥水化放热速率调控、复合膨胀补偿收缩等新技术,匹配
大体积强约束结构混凝土温度与收缩历程,结合相关施工工
艺措施,较基准工况控制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风险系数降低
超过 50%,提出使用寿命不少于 50 年、具有自感知功能的
混凝土耐久性保障新技术;研制具有自感知、自调节、自保
护功能的主缆耐久性保障新技术,实现主缆钢丝 100 年内不
腐蚀,实现实体工程应用;揭示现行钢结构桥梁正交异性桥
面板疲劳损伤机理,提出采用 U 肋全熔透高品质焊接接头的
新型桥面体系及焊接质量验收标准 1~2 项;形成跨海重大
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质量检验评定方法与标准,建立“平
安百年品质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制/修订行业或地方
技术标准不少于 5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7 项,申请软件
著作权不少于 6 项。
(三) 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
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1000 万元左
右。
方向 4: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环境(强风、浪潮、地震、潮湿、
复杂随机车流)下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结构服役状态的全
息智能感知理论及方法、边缘计算理论及方法,各类不同数
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和网络安全理论和技术,研发基于无线传
感网络的远程在线监测和智能感知云系统;研究隧道、桥梁、
人工岛、地下空间等工程的一体化三维动态建模技术;研究
复杂多元环境下交通工程结构的损伤检测、状态监测和运营
安全的大数据实时智能处置技术,以及基于少量传感器的结
构状态实时评估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服役状态的新一代智能
监测、评估、预警、辅助决策一体化平台软件系统;研究重
大交通基础设施的灾害预警、灾害控制等智能应急管控技术。
(二) 考核指标。
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环境下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
结构服役状态的全息智能感知理论及方法、边缘计算理论及
方法,各类不同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和网络安全理论和技术
1 套,研发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远程在线监测和智能感知云系统 1 套,编制有关技术指南 1 套;建立隧道、桥梁、人工岛、地下空间等工程的一体化三维动态模型 1 套;提出复杂多元环境下交通工程结构的损伤检测、状态监测和运营安全的大数据实时智能处置技术 2 项以上,结构损伤识别准确率不低于 85%,实现处理噪声水平不高于 6db 信噪比数据,开发桥梁异常状态发生时刻的数据驱动诊断方法 1 套;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人工智能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服役状态在线监测、评估与预警的可视化平台软件系统 1 套,实现超高分辨率三维动态可视化显示,且状态评估时间分辨率达
到 1 赫兹,支持图像解析度不低于 10 亿像素超大图像的无损显示,动态响应速度小于 0.1 秒,同时实现结构模态参数在线自动识别及追踪,实时在线结果输出不超过 10 秒;建立涵盖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理论体系 1 套(含跨境应急管理),提出极端事件下海底隧道交通流安全、隧道防火排烟保护及智能管控、桥梁主动防控方法及措施,在离岸海域桥岛隧集群工程示范应用不少于 1 座,应急预案覆盖率达 100%、运行指标动态管控率达 100%、状态异常预警准确率达 80%以上;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5 项。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1000 万元左
右。
专题三、绿色建筑工程及工业化应用(专题编号:
20191107)
方向 5: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1.子方向一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和
导电特性,具备外加电流阴极保护与结构增强双重功能的新
型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钢筋混凝土构件;研究该类构件中碳
纤维复材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界面在外加电流与荷载共同作
用下的粘结性能及劣化机理;研究该类构件的力学性能,探
明其基本静力性能和抗疲劳、抗冲击和抗震等动力性能;研
究粤港澳大湾区服役环境下该类构件的耐久性,探明荷载与
环境耦合作用下该类构件长期性能的退化规律,并提出该类
构件耐久性能提升方法,建立钢筋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
建筑结构的全寿命预测方法;开展钢筋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
凝土建筑结构的工程应用示范。
2.子方向二研究内容:研究采用纤维复合材料筋替代钢
筋的新型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研究该类构件中
纤维复材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及劣化机理;研
究该类构件的力学性能,探明其基本静力性能和抗疲劳、抗
冲击和抗震等动力性能;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服役环境下该类
构件的耐久性,探明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该类构件长期性
能的退化规律,并提出该类构件耐久性能提升方法,建立纤
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全寿命预测方法;提升
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延性;开展纤维
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工程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1.子方向一考核指标:研发 2 种以上新型碳纤维复材海
水海砂钢筋混凝土构件,研发 1~2 种高性能海水海砂混凝
土制备工艺,提出 30~60 兆帕强度海水海砂混凝土配合比
的设计方法 1 套;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役条件,构建纤维复
材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界面在外加电流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1 套、劣化模型 1 套,实现纤维复材与海
水海砂混凝土界面钻芯拉拔强度不低于 2.1 兆帕;建立该类
构件的承载力模型;建立加速老化实验与工程实际服役条件
的等效模型,建立耐久性定量评价方法 1 套,明确钢筋纤维
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劣化机理并建立该类结构
在粤港澳大湾区服役的寿命预测模型 1 套,该类结构设计寿
命不低于 50 年;在省内开展建筑面积不少于 500 平方米的
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应用示范 1 项以上,实现示范
工程建设中海水海砂水溶性氯离子浓度不低于 1%(按水泥
用量的质量百分比计),淡水消耗降低 90 wt%以上;制/修订
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
2.子方向二考核指标:研发 2 种以上新型纤维筋复材海
水海砂混凝土结构构件,研发 1~2 种高性能海水海砂混凝
土制备工艺,提出 30~60 兆帕强度海水海砂混凝土配合比
的设计方法 1 套;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役条件,构建纤维复
材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性能退化模型 1 套;建
立该类构件的承载力模型;基于材料多尺度多物理模型和结
构劣化的新方法,建立该类构件的耐久性定量评价方法 1 套,
明确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劣化机理,建立
该类结构在粤港澳大湾区服役的寿命预测模型 1 套,该类结
构设计寿命不低于 50 年;实现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
建筑结构的延性系数达到 3 以上,实现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
构相比,抗震耗能不低于 80%;在省内开展建筑面积不少于
500 平方米的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应用示范 1 项以
上,实现示范工程建设中海水海砂水溶性氯离子浓度不低于
1%(按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比计),淡水消耗降低 90 wt%以
上;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
不少于 3 项。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选择两个子方向之一进行
申报,覆盖对应子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实
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2 项,每项支持 1500
万元左右。
方向 6:建筑结构中大宗工程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针对废弃混凝土和工程产出土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研
发它们在建筑结构主要受力构件中同时高效循环利用的新
技术;研发与 2 类工程废弃物同时循环利用相适应的新型结
构构件(包括竖向、水平构件);研究同时采用 2 类工程废
弃物的混凝土常温和高温力学性能及其收缩性能、抗渗性能
和耐久性能,研究同时采用 2 类工程废弃物的结构构件受压、
受弯、受剪力学性能及长期徐变性能,研究同时采用 2 类工
程废弃物的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和耐火性能;研发大宗工程废
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的优化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研发大
宗工程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研发采用大宗工程
废弃物的建筑制品 3D 打印制造技术;开展同时采用 2 类大
宗工程废弃物的建筑结构工程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研发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在建筑结构主要受力构件中的高效循环利用新技术 2~3 项;研发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新型竖向、水平构件 3~4 种,构件中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质量占比不低于 45%,且天然河砂和水泥用量分
别节省不低于 50%和 25%;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低于 C35,建立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
废弃物的结构构件力学性能预测方法 1 套,同时采用 2 类大
宗工程废弃物的结构构件抗震性能须满足国家标准
GB50011-2010 且耐火性能须满足国家标准 GB50016-2014;
建筑制品中大宗工程废弃物的总占比不低于 70%时,其主要
性能指标满足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研发大宗工程废弃物
高效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 1 套;研发采用大宗工程废弃物的
建筑制品 3D 打印制造技术 1 项;开展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建筑结构工程应用示范 2 项以上;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 2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5 件。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
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1000 万元左
右。
专题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专题编
号:20191108)
方向 7:珠三角地区深埋高压输水盾构隧洞建设和智能
疏浚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针对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大规模采用深埋高压输水
盾构隧洞的特点,研究深埋高压输水盾构隧洞衬砌结构设计
理论及其施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高水压条件下的盾构开仓
换刀和断层破碎带施工工艺及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制适应
多种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超深竖井盾构渣料垂直运输关键技
术及装备;研制适应在狭小空间内长距离智能运输及安装大
直径钢管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适应长距离深埋压力输水
隧洞智能检测、运行维护关键技术及装备。
(二) 考核指标。
提出适应埋深 40~60 米、最大内压 1.5 兆帕的深埋高压
输水盾构隧洞衬砌结构设计理论及施工工法 1 套,提出高水
压、复杂地质情况下的新型盾构换刀技术 1 套,比常规换刀
方案节约 20%时间且具备更高安全系数,满足长距离掘进开
挖刀具的耐压性、抗冲击性和可更换性,制定适合高水压断
层破碎带的盾构施工掘进参数及安全控制参数,提出 1 套适
合高水压断层破碎带的盾构施工技术;提出小跨度超深竖井
盾构渣料垂直运输关键技术 1 套,研制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地
质条件、盾构渣料提升高度不小于 70 米,符合节能高效、
可靠安全、绿色环保等要求的垂直运输装备 1 套,且提高 30%
盾构掘进效率;研制适应在净空直径 5.4 米的狭小空间内进
行外径 5.1 米大直径钢管长距离智能运输及安装的关键技术
及装备 1 套,钢管安装月进尺不小于 120 米;提出适用于长距离深埋压力输水隧洞智能巡查、健康诊断及安全评价技术 1 套,研发耐水压不小于 120 米、续航距离不小于 10 公里的
水下检测、维护设备 1 套;开展高压输水盾构隧洞衬砌工程应用示范 1 项,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超深竖井盾构渣料垂直运输工程应用示范 1 项,开展大直径钢管洞内长距离运输、安装工程应用示范 1 项,形成国家级/省级工法不少于 2 项,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6 项。
(三) 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
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800 万元左
右。
方向 8:盾构隧洞内衬钢管复合结构耐腐蚀长寿命保障
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针对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盾构隧洞采用外衬盾
构管片、内衬钢管、中间填充自密实混凝土的复合结构型式,
为满足该特定结构百年耐久性防护需求,研究关键浸蚀性离
子的渗透和腐蚀规律,研究该结构百年耐腐蚀寿命的评价方
法;研发内衬钢管百年耐腐蚀防护技术;研发内衬钢管涂装
工艺与装备;研发内衬钢管组装焊口腐蚀防护工艺与装备;
研发盾构隧洞内衬钢管复合结构耐腐蚀防护施工工法;开展
盾构隧洞内衬钢管复合结构耐腐蚀长寿命保障工程示范应
用。
(二) 考核指标。
采集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现场土样与水样,分析影响
腐蚀的主要因素,建立腐蚀数据库,数据量不少于 1 万个,
建立盾构隧洞内衬钢管复合结构百年耐腐蚀寿命评价模型,
满足工程耐久性要求;内衬钢管采用“高性能涂层+牺牲阳极”
联合保护技术,熔融结合环氧粉末涂层粘结强度≥50MPa,附
着力(95℃,48 小时)1-2 级,对腐蚀严重的区域设置阴极
保护系统,在自密实混凝土中埋置牺牲阳极,内衬钢管外部
与稳定参比电极间的最小极化电位不小于 100mV,联合保护
技术保障内衬钢管达到百年耐腐蚀寿命要求;针对带加劲环
DN≥4.8m 的内衬钢管,提出钢管内外同步涂覆熔融结合环氧
粉末工艺,研制专用感应加热器 1 套,涂覆过程温度控制在
230±20℃范围内,升温时间不大于 4 小时;提出内衬钢管组
装焊口腐蚀防护工艺,研制高效、环境友好的表面预处理及
内焊口防腐装备 1 套,研制外焊口微创防腐装备 1 套,实现
内、外焊口无溶剂液体环氧涂层涂覆,吸水率(蒸馏水,60℃,
15 天)≤3%,附着力(75℃,7 天)1-2 级;制定盾构隧洞内衬钢管复合结构耐腐蚀防护施工工法不少于 1 套;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中开展示范应用,为该工程的百年耐腐蚀寿命提供保障;制/修订行业、团体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4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4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2 项。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联合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业
主单位申报。参与申报的业主单位所提供的自筹配套资金与
省财政科技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 1: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
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牵头申报
单位须具备大型工程百年耐腐蚀寿命评价和防护技术研究
及工程应用基础(须提供相关中标通知、合同证明材料)。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600 万元左
右。
专题五、智慧电力工程(专题编号:20191109)
方向 9: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电力柔性互联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本地海上风电与大规模外来电力的
配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海上风电开发利用和电网安全稳定
性的电网柔性互联设计方案,研究新一代柔性互联的系统集
成设计技术;研究主动潮流调节、快速故障隔离和紧急功率
支援等电网柔性互联异同步智能控制技术;研制新一代高功
率密度、低损耗柔性直流换流阀和先进柔性直流控制保护装
备,研究提升设备环境适应性和运行维护便利性关键技术;
研究柔性直流透明智慧换流站技术;研究可靠性工程技术方
法,建立柔性直流换流阀和控制保护装备的可靠性工程技术
体系。
(二) 考核指标。
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本地海上风电与大规模外来电力的
配合利用策略 1 套;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电网柔性互联设计方
案 1 套,形成 2000 兆瓦及以上柔性互联总体技术方案 1 套;
提出电网柔性互联异同步控制方法,开发 1 套功能与规模齐
全、不低于 2000 独立节点的先进控制保护全系统实时仿真
平台;研制 1 套满足 2000 兆瓦及以上直流应用的柔性直流
换流阀阀塔,其中包含阀段数不少于 2 个,阀段包含功率模
块至少 5 个,功率密度较现有千兆瓦级柔性直流工程提升
15%以上,损耗率不大于 0.72%;建立柔性直流透明换流站
设计技术体系 1 套,实现电网柔性互联的智能化监测和运行;
提供智慧电力柔性互联装备可靠性工程管理、设计分析文件
与试验验证报告 1 套;制/修订国家或行业、团体标准不少于
2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
(三) 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
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2000 万元左
右。
方向 10:广东省电力源网荷储智慧联动运营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研究广东省电力源网荷储泛在接入关键技术,研究电力
领域泛在接入边缘计算终端装备及电力末端通讯关键技术;
研究支撑源网荷储全链条用户交易的电力市场关键技术;研
发广东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控制与市场交易平台;研究广
东省市场化科学用电体系工程应用技术,研发支撑海量用户
实时并发交易的技术支持系统;开展广东省源网荷储智能运
行与智慧运营工程示范。
(二) 考核指标。
研制泛在接入边缘计算终端装备 1 套并试点应用,其中
应用于分布式能源不低于 100 个站点,应用于配用电设备不
低于 1 万个;提出解决电力末端通讯的新一代载波通讯技术
1~2 项,研制载波通讯模块 1~2 套并在广东电力系统试点
应用;提出支撑电力源网荷储海量用户交易的自动响应算法
和市场交易快速出清算法 1 套,形成交易品种并投入广东电
力市场试运行;完成广东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控制与市场
交易平台建设,平台接入的可控负荷容量 500 兆瓦以上,储
能容量 2000 兆瓦以上,充电桩容量 1000 兆瓦以上;完成支
持全用户实时并发交易的系统平台建设,投入广东电力市场
运行,交易系统支持并发用户数不少于 5 万,支持配电网节
点数不少于 1000,并具有大规模实际运行的可扩展性;完成
广东省源网荷储智能运行与智慧运营示范工程 1 项,其中示
范工程改造的柔性负荷量不少于 200 兆瓦,实现电力系统源
网荷储全链条可观、可测、可控、可调度;申请发明专利不
少于 5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5 项。
(三) 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
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支持 1000 万元左右。
附件 2
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及细则
技术就绪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TRL)评价方
法根据科研项目的研发规律,把发现基本原理到实现产业化
应用的研发过程划分为 9 个标准化等级(详见列表),每个
等级制定量化的评价细则,对科研项目关键技术的成熟程度
进行定量评价。
表 1: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一般)
等级 |
|
等级描述 |
|
等级评价标准 |
|
评价依据 |
|
|
|
|
|
|
|
1 发现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清晰,通过研究,证明 核心论文、专著等1-2篇
基本理论是有效的(部)
2 |
形成技术方案 |
提出技术方案,明确应用领域 |
较完整的技术方案 |
|
|
|
|
|
|
3 |
方案通过验证 |
技术方案的关键技术、功能通过 |
召开的技术方案论证会及 |
|
验证 |
有关结论 |
|
||
|
|
|
||
|
|
|
|
|
4 |
形成单元并验证 |
形成了功能性单元并证明可行 |
功能性单元检测或运行测 |
|
试结果或有关证明 |
|
|||
|
|
|
|
|
|
|
|
|
|
5 |
形成分系统并验 |
形成了功能性分系统并通过验证 |
功能性分系统检测或运行 |
|
证 |
测试结果或有关证明 |
|
||
|
|
|
||
|
|
|
|
|
|
|
形成原型(样品、样机、方法、 |
研发原型检测或运行测试 |
|
6 |
形成原型并验证 |
工艺、转基因生物新材料、诊疗 |
|
|
结果或有关证明 |
|
|||
|
|
方案等)并证明可行 |
|
|
|
|
|
|
|
|
|
|
|
|
7 |
现实环境的应用 |
原型在现实环境下验证、改进, |
研发原型的应用证明 |
|
验证 |
形成真实成品 |
|
||
|
|
|
||
|
|
|
|
|
8 |
用户验证认可 |
成品经用户充分使用,证明可行 |
成品用户证明 |
|
|
|
|
|
|
9 |
得到推广应用 |
成品形成批量、广泛应用 |
批量服务、销售、纳税证 |
|
据 |
|
|||
|
|
|
|
|
|
|
|
|
表2:“一般硬件”技术就绪度评价细则 |
|
|
|
|
|
TRL 1:明确该技术有关的基本原理,形成报告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在学术刊物、会议论文、研究报告、专利申请等资料中公布了可作为项目研究基础 |
50% |
|
的基本原理 |
|
|
|
|
|
|
|
|
明确了基本原理的假设条件、应用范围 |
50% |
|
TRL 2:基于科学原理提出实际应用设想,形成技术方案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明确技术的基本要素及构成特性 |
30% |
|
初步明确技术可实现的主要功能 |
50% |
|
明确产品预期应用环境 |
20% |
|
TRL 3:关键功能和特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试验或仿真完成了原理性验证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形成完善的实施方案,有明确的目标和指标要求 |
30% |
|
通过试验或仿真分析手段验证了关键功能的可行性 |
40% |
|
理论分析了系统集成方案的可行性 |
10% |
|
形成完善的项目开发计划 |
10% |
|
评估产品预期需要的制造条件和现有的制造能力 |
10% |
|
TRL 4:关键功能试样/模块在实验室通过了试验或仿真验证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完成基础关键功能试样/模块/部件的开发 |
30% |
|
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各基础关键功能试样/模块/部件的功能、性能试验或仿真验证 |
30% |
|
试制了关键功能试样/模块/部件 |
10% |
|
对各关键功能试样/模块/部件进行系统集成 |
10% |
|
评估关键制造工艺 |
10% |
|
关键功能试样/模块/部件设计过程文档清晰 |
10% |
|
TRL 5:形成产品初样(部件级),在模拟使用环境中进行了试验或仿真验证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完成各功能部件开发,形成产品初样 |
35% |
|
在模拟使用环境条件下完成产品初样的功能、性能试验或仿真验证 |
35% |
|
功能部件设计过程文档清晰 |
10% |
|
确定部件生产所需机械设备、测试工装夹具、人员技能等 |
10% |
|
确定部件关键制造工艺和部件集成所需的装配条件 |
10% |
|
TRL 6:形成产品正样(系统级),通过高逼真度的模拟使用环境中进行验证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形成产品正样,产品/样机技术状态接近最终状态 |
35% |
|
在高逼真度的模拟使用环境下通过系统产品/样机的功能、性能试验或仿真验证 |
35% |
|
设计工程试验验证及应用方案 |
5% |
|
系统设计过程文档清晰,完成需求检验 |
10% |
|
确定系统产品/样机的生产工艺及装配流程 |
10% |
|
确定生产成本及投资需求 |
5% |
|
TRL 7:形成整机产品工程样机,在真实使用环境下通过试验验证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完成系统产品/样机的工程化开发 |
30% |
|
在实际使用环境下完成系统产品/样机的功能、性能试验验证 |
30% |
|
系统产品/样机开展应用测试 |
10% |
产品/样机生产装配流程、制造工艺和检测方法等通过验证 |
10% |
建立初步的产品/样机质量控制体系或标准 |
10% |
验证目标成本设计 |
10% |
TRL 8:实际产品设计定型,通过功能、性能测试;可进行产品小批量生产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实际产品开发全部完成,技术状态固化 |
30% |
产品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在实际环境条件下通过测试 |
30% |
完成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 |
10% |
所有的制造设备、工装、检测和分析系统通过小批量生产验证 |
15% |
关键材料或零部件具备稳定的供货渠道 |
15% |
TRL 9:系统产品批量生产,功能、性能、质量等特性在实际任务中得到充分验证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产品的功能、性能在实际任务执行中得到验证 |
30% |
所有文件归档 |
10% |
所有的制造设备、工装、检测和分析系统准备完毕 |
10% |
产品批量生产 |
20% |
产品合格率可控 |
20% |
建立售后服务计划 |
10% |
表3:“软件”技术就绪度评价细则
TRL 1:明确基本原理和算法,完成可行性研究。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正确识别该技术的关键问题和技术挑战 |
40% |
|
在学术刊物、会议论文、研究报告、专利申请等资料中公布了可作为项目研究基础 |
20% |
|
的基本算法 |
|
|
|
|
|
|
|
|
明确了基本算法的条件、应用范围,确定了整体工作的可行性 |
40% |
|
TRL 2:完成需求分析,明确技术路线,完成概要设计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获得潜在的需求 |
20% |
|
确定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30% |
|
完成技术路线相关的技术准备 |
10% |
|
形成系统的概要设计 |
40% |
|
TRL 3:确定需求和功能,完成详细设计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确定需求边界 |
30% |
|
完成关键技术的验证 |
30% |
|
完成详细设计 |
40% |
|
TRL 4:确定软件的研发模式,完成原型系统研发,开展验证分析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完成研发实施方案及进度计划 |
30% |
|
完成主框架的研发及原型系统的思想 |
30% |
|
基于原型系统开展相应的验证分析 |
40% |
|
TRL 5:完成测试版本软件研发,进行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测试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改善原型系统,完成测试版本研发 |
30% |
|
完成测试设计 |
20% |
|
开展功能、性能和安全性等测试 |
15% |
|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测试分析报告 |
25% |
|
规范管理研发过程中的代码、文档等 |
10% |
|
TRL 6:完成正式版本软件研发,满足需求,达到设计目标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完成正式版本软件研发 |
30% |
|
通过全功能测试和质量验证,反馈的问题已经修改和完善 |
30% |
|
通过软件产品验收评审会,达到设计目标,可以交付外部用户试用 |
20% |
|
整理各阶段问题,形成开发总结报告 |
20% |
|
TRL 7:软件在实际环境中部署,交付用户试用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软件交付典型用户在受控规模内试用 |
35% |
|
软件运行环境与实际环境一致,运行正常 |
35% |
|
软件的使用体验获得典型用户认同 |
30% |
|
TRL 8:软件在实际生产中示范应用,各项指标满足生产要求,用户认可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软件交付多个用户在实际生产中实际使用 |
35% |
|
软件满足实际生产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指标要求 |
35% |
|
软件的使用体验获得多个用户认可 |
30% |
|
TRL 9:完成软件推广和规模化应用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
|
软件产品的相关文档和宣传展示素材全部完成 |
25% |
确定软件产品价格、出库销售方式、营销方式等。 |
20% |
软件的安装、部署、维护等技术支撑和体系完善,建立售后支持系统 |
30% |
用户在软件安装、操作、运行、部署、维护等体验良好 |
10% |
软件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满足大规模应用 |
15% |
表4:“平台服务”技术就绪度评价细则
TRL 1:提出了平台建设的基本架构,形成报告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提出平台的基本架构 |
40% |
明确平台的功能和定位 |
30% |
明确平台的服务领域和对象 |
30% |
TRL 2:形成了系统方案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明确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 |
15% |
分析明确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
30% |
明确开展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和人员技能 |
10% |
论证场景(场地、环境等)需求 |
20% |
分析需要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及集成要求 |
25% |
TRL 3:开展了平台关键技术、服务模式、运营机制等研究,论证了可行性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分析确定平台关键技术的基本要素、构成及相关技术的相互影响 |
40% |
论证关键技术的可行性 |
30% |
论证平台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的可行性 |
30% |
TRL 4:对平台关键技术进行了验证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具备或试制了关键技术的验证载体 |
30% |
通过实验或仿真等手段验证了关键技术 |
40% |
建立了平台服务所需的技术系统 |
30% |
TRL 5:初步进行平台所需场地、设备等能力建设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初步完成平台场地建设,场地环境基本符合服务要求 |
50% |
部分软硬件设备到位 |
40% |
根据平台特点制定人员技能要求及建设计划 |
10% |
TRL 6:基本完成平台所需场地、设备、人员及按需技术集成等能力建设,建立服务模式和 |
|
运营机制 |
|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场地建设基本完成,环境条件符合相关规定 |
30% |
平台软硬件设备基本到位 |
40% |
建立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 |
20% |
平台服务人员基本充足,具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
10% |
TRL 7:进行平台实际试用及测试,验证关键技术、服务模式及运营机制等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进行平台的实际试用及测试 |
35% |
平台关键技术及集成能力、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得到验证 |
40% |
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和技能证书,满足平台服务要求 |
15% |
形成平台建设报告 |
10% |
TRL 8:平台建设按要求全部完成,并得到典型用户认可 |
|
评价细则 |
权重 |
|
|
平台能力及运行得到典型用户认可 |
40% |
平台建设按要求全部完成 |
40% |
建立平台维护和持续发展机制 |
20% |
TRL 9:平台正式对外提供服务,关键技术、服务模式、运营机制等在实际服务中获得推广应用
权重 |
|
|
|
平台正式开展对外服务 |
50% |
平台关键技术、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等在实际任务中得到推广应用及持续改进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