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海工金融和新装备技术国际论坛上获悉,受油价暴跌和油气公司削减开支影响,2014年全球海洋工程新接订单金额同比下降14%,中国新接订单规模也大幅回落,预计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刘健奕指出,海工订单需求下降导致产业发展风险有所增加,突出表现在市场竞争加剧、弃单风险上升、进度拖期导致的成本增加三方面。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建议,要把互联网技术和船海工程充分融合,打造 “互联网海洋工程业”。
订单金额下降14%
2014年,全球海洋工程运营市场稳中趋降,上半年,海洋工程装备供需双双增长,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下半年受油价大跌影响,装备的利用率出现明显下滑,日租金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改变了2011年以来海洋工程装备运营市场持续向好的趋势。
据中船重工信息中心初步统计,2014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新接订单规模为416艘、340亿美元。其中,油气勘探开发装备订单金额为214亿美 元,占比62.9%;油气生产设备订单金额58亿美元,占比17.1%;海洋工程支援船订单金额为68亿美元,占比20%。但这一数据的统计口径并不包含 水下设备的成交金额,以及未计入部分待核实和确定的市场成交金额。在计入水下设备、细分市场以及待确认成交数据后,2014年全球航洋工程新接订单金额预 计为430亿~450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14%。
刘健奕指出,过去20年中,国际油价经历了大幅波动,也出现过多次大跌,本次油价暴跌是以供需基本面作为支撑基础,利益相关方博弈作为巨大推手的,同时,美元升值也侵蚀掉一部分原油价格,投机资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油价深度暴跌和油气公司大幅削减开发支出的环境下,短期来看2015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但仍将维持较为活跃的市场 态势。预计2015年全球新造装备总金额约为400亿美元,较2014年略有下降。长期来看,考虑到全球能源供给基本面和油价恢复性反弹等因素,全球航洋 工程装备市场将愈发壮大和稳定,预计2015~2020年,全球年均新造装备成交总金额约为600亿美元。刘健奕表示。
海工产业风险加剧
受全球海工市场影响,2014年中国海工装备市场也出现明显下滑,订单需求下降,产业发展风险有所增加。
回顾2014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中国海工装备的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24%上升到了2014年的41%,首次超 过韩国拔得头筹;新加坡的市场份额为13%,基本保持稳定,位居第二;而韩国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仅位居第三位。中国、新加坡、韩国正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 势。
针对这种格局变化,刘健奕指出,“一味对海工装备追求高端并不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表现,韩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量不大。 而另一方面,目前全球正在运营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中约50%的役龄超过30年,更新需求量大,这就造成了中国自升式钻井平台接单较好的状况。”
虽然国际排名上升,但从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新接订单规模大幅回落。新接订单数量为167艘,同比减少52%,占全球总新接订单数量的 40.1%,新接订单总金额为139亿美元,同比减少45.5%,占全球新接订单金额的40.9%。从接单数量来看,中国企业2014年接单以油气勘探开 发装备和海洋工程支援船为主,分别占到接单数量的46.7%和50.3%,而油气生产储运装备接单数量较少。
刘健奕分析,海工市场的整体下滑使产业发展风险显著增加,突出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在订单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我国海工装备竞争力偏弱的问题将凸显,部分企业将不 可避免出现承接不到订单的艰难局面。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未来两到三年,自升式钻井平台将大批量交付,届时浅海开采设备有可能出现大面积闲置,市场或将进一步恶化。”刘健奕说。
二是手持订单风险加大。国内部分竞争力较低的企业为进军海工市场,不惜代价承接了一些实力较弱船东的订单,甚至一些投机订单,在下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被弃单的风险增加。
三是海工装备建造进入困难期。前几年的海工市场繁荣,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海工市场,承接了大量订单,对于第一次从事海工装备建造的企业而言,由 于缺乏设计、建造、管理经验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撑,进度拖期将成为部分企业不得不面临的艰难挑战,而由此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和罚款将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
打造互联网海工
SeaHow船舶海工咨询公司总经理李保坤指出,中国海工产业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等原因,在海工产业链的设计、研发、总包、建造、配套、服务和管理上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与韩国、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刘健奕表示,虽然近年来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在 “以总装为龙头、配套为骨干”的思路指引下,加强装备和配套的协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部分海工装备的自主化配套水平明显提高,但从整体看,我国配套设 备的系统性、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仍不高,本土化配套水平仍较低,对总装建造的支撑作用仍不够。
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在论坛上建议,要把互联网技术和船海工程充分融合,打造 “互联网海洋工程业”,这是惟一可选择的,也是最合理的战略。他指出,中国船海工程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一 个船海强国。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急起直追的机会,充分发挥互联网支持下的船海工程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精细化等高科技,是船海工程的发展方向。
举例来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利用数字模型替代物理原型,对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系统等进行仿真,以提高设计水平、建造质量,缩短产品研制周 期;智能化造船可以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将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采用软硬件综合成一个由智能计算机、自动化装备和智能机器人所组成的集成系统。
张圣坤指出,互联网海洋工程有以下特点:必须是融合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新科技为一体的新业态;必须是信息化、智能化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 业;必须是以设计创新为先,使产品从低端走向高端,打造品牌;必须是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引导、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新业态;必须是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 态,也就是从生产性制造到服务型制造;必须是上、下游产业综合协同的新业态,也就是船海业必须要与运输、渔业、海洋经济、油点开采、海洋勘探等休戚相关, 协同发展。
此次论坛由2015中国海工展组委会、北京振威展览有限公司、SeaHow咨询公司、上海歌迅公司联合组织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