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有关部门、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委)、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二届四次、六次全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相关部署,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现启动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等重大专项申报工作(申报指南见附件1、2、3)。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 项目申报单位(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应注重产学研结合,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申报单位为省外地区的,项目评审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港澳地区高校院所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粤科规范字〔2019〕1号)文件精神纳入相应范围。
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经竞争性评审,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管理。入库项目在满足科研机构、科研活动、主要团队到广东落地,且项目知识产权在广东申报、项目成果在广东转化等条件后,给予立项支持。
(二) 坚持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鼓励企业牵头申报,牵头企业原则上应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或中青年创新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鼓励加大配套资金投入,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70%;非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50%(自筹经费主要由参与申报的企业出资)。
(三)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申报单位总体不受在研项目数的限项约束,项目应依托在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单位,加强资源统筹和要素整合,选准方向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不鼓励同一单位或同一研究团队分散精力。在申报同一专项(专题)时,原则上同一研究团队只允许牵头或参与1项,同一单位只允许牵头或参与不超过3项,否则纳入科研诚信记录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 项目负责人应起到统筹领导作用,能实质性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防止出现拉本领域高端知名专家挂名现象。
(五) 项目内容须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各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签署《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模板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须加盖单位公章)。项目一经立项,技术、产品、经济等考核指标无正当理由不予修改调整。
(六) 申报单位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应符合申报指南有关要求。牵头承担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或资源整合能力,承担项目的核心研究组织任务,分配相应合理的资金份额。
(七)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
1.项目负责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
2.项目负责人有在研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未完成验收结题(此类情形下该负责人还可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项目团队);
3.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
4.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或重复申报;
5.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
6.省内单位项目未经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7.有尚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8.违背科研伦理道德。
(八) 申报项目还须符合申报指南各专题方向的具体申报条件。
二、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ov.cn)”提交有关材料,必要的技术、财务、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承诺函等佐证支撑材料请以附件形式上传。不宜通过网络提交申报材料的项目,由牵头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理由足够充分的,经省科技厅同意后可走线下申报。
项目评审评估过程须提供的补充材料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另行通知提交。项目按程序立项后,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纸质件再一并报送至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均需签名、盖章,提交时间及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三、评审及立项说明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评审,对申报项目的背景、依据、技术路线、科研能力、时间进度、经费预算、绩效目标等进行评审论证,并进行技术就绪度和知识产权等专业化评估:
(一) 技术就绪度与先进性评估。本次专项主要支持技术就绪度4~7级的项目,其中,技术就绪度目前为4~6级的项目在完成后原则上应有3级以上提高,目前为7级的项目在完成后应达到9级(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及细则见附件2),各申报单位应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
(二) 查重及技术先进性分析。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照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与广东省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对拟立项项目进行查重和先进性等分析。
(三)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研究成果一般应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请各申报单位按照高质量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引(见附件3)的有关要求加强本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提出项目的高质量知识产权目标,并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勿简单以专利数量、论文数量作为项目目标。
拟立项项目经领域专家和战略咨询专家审议,并按程序报批后纳入项目库管理,按年度财政预算及项目落地情况分批出库支持,视项目进展分阶段进行资金拨付。
同一指南中的同一项目方向(或子方向),原则上只支持1项(指南有特殊说明的除外),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予以并行支持。
四、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网上集中申报时间为2019年 9月30日~11月1日17:00,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19年11月8日17:00。
附件:1.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2.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激光与增材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3.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 1
2019~2020 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
术,加速推进新材料、新
成工艺国产化,培育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国
项共部署 3 个专题、10 个研究方向,项目实施周
报时研究内容必须
的第三方检测报告。
专题一:纯电动汽车(20190919)
项目 1:固态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发高安全、高稳定、高比能的车用全固态或半
固态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开发宽电化学窗口、高离子电导率的
固态电解质材料,研究规模制备工艺;研究固态电解质与正极、
负极材料的低阻抗界面构筑方法和制备技术,开发固态电池单
体;开发固态电池生产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车载电池模组
/PACK 及管理系统,实现装车应用。研究车用固态动力电池全寿
命周期失效机制及健康管理技术,研究车用固态电池系统评测方
法,制订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
考核指标:动力电池系统通过车规级测试,系统比能量>
240Wh/kg,峰值功率密度>1000W/kg,额定能量>60kWh;工作
温度-20℃~80℃,室温 0.5C 能量效率不低于 90%;持续放电倍
率>1C,峰值放电倍率>3C;常温循环寿命>1000 次(0.2C 倍
率充放电,100%DOD,模拟全年气温分布)。固态电解质室温下
离子电导率>10-3S/cm,可应用的电压窗口>4.5V,实现规模量
产。电池管理系统全寿命周期 SOC、SOH 和 SOP 估计误差≤3%。
建立中试生产线,装车验证及应用不低于 50 套。申请与核心技
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2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4000 万元。
有关说明:参与申报单位应具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
生产经验。鼓励引进省外高水平创新资源,优先支持有大规模产
业化应用前景的技术。
项目 2:车用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电池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高比能、宽温度范围的车用超级电容器电池。
包括:研究活性炭基复合结构的电极材料,开发高功率电极的制
备工艺;开发低成本的石墨烯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开发高离子电
导率、高稳定性、宽电化学窗口的电解质及涂布技术。开发新型
电芯生产装配工艺和自动化生产设备;研究改善电容器低温性能
的优化技术,研究提高一致性及良品率的工程化控制技术。开发
超级电容器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装车应用,建立测试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超级电容器电池单体电压> 4.2V ,容量>
100000F ,内阻< 1m Ω ;比能量 ≥ 350Wh/kg ,体积比能量 ≥
600Wh/L,峰值功率密度≥2kW/kg,循环寿命≥3000 次;工作温
度范围-30℃~80℃,常温环境能量转换效率≥92%,-30℃时效率
>80%。建立电芯自动化生产线,产品一次下线率≥95%。动力系
统通过车规级测试,安全性达到国标要求,额定能量>60kWh,
装车验证及应用不低于 50 套。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
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2500 万元。
有关说明: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
支持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 3: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绿色回收与高值利用技术
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无害化的回收方
法、工艺和流程,开发高值利用技术及装备。包括:开展失效电
池全流程物质代谢及环境影响分析;研究退役电池无损诊断、余
能检测、残值评估等快速检测分选技术;研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高效回收、高值利用技术;研究石墨负极废料深度净化与性能修
复技术;研究电解液等有机组分高效脱除和产品化利用技术。开
发高兼容、高精度、高速率的退役电池检测、拆解和回收装备;
建成低成本、无害化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利用产线;建立电池余
能检测、拆解等技术规范,制订车用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利用标准
体系。
考核指标:①外壳、铜>98%,铝回收率>95%;铁、磷回收
率>92%;锂综合回收率>92%;石墨回收率>98.5%,氟的无害
化处理回收>92%,二噁英浓度≤0.0015mg/h,有机组分脱除率>
98%,实现全组分无害化处理。②回收再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0.1C首次库伦效率≥95.0%,0.1C 充电比容量≥155mAh/g,1C/0.1C
循环 1000 圈保持率≥80%;再生石墨纯度>99.7%,比容量>
325mAh/g。再生产品生产成本比现有传统生产工艺成本降低 20%;
回收的磷酸铁、碳酸锂和磷酸铁锂等产品满足国家/行业标准。
③开发成套电池快速检测、拆解和回收设备,形成销售。退役电
池智能检测与残值评估设备兼容主流动力电池类型,剩余容量、
内阻、功率、电池一致性等测量误差≤10%(样本数≥20);电
池快速拆解破碎系统兼容 20 种及以上电池规格,电池单体拆解
效率>360 个/小时,芯壳分离准确率>98%。④建成退役磷酸铁
锂电池绿色回收生产线,实现稳定运行。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
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2000 万元。
有关说明:项目产业化需在广东省内实施;鼓励应用近几年
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 4:乘用车三元动力电池系统主动安全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采用综合策略,研究平台化动力电池系统主动安
全防控技术。包括:研究电池系统“机-电-热-化”耦合机制和
安全性能损伤机理,分析系统等级风险,建立特性数据库。研究
全生命周期内电池系统的机械安全、热安全、电气安全的在线测
试方法以及耐久性与安全评估技术,开发测试设备和软件。开展
面向整车一体化的电池系统的机-电-热设计,研发兼具电池管
理、热管理、故障诊断、云管控的增强型安全管理系统,建立系
统风险分级设计与操作规范,实现主动安全防控,实现批量装车
应用。开展全时域、全工况电池系统主动安全防控测试与评价技
术研究,建立安全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 开展电池系统整车级实验,系统比能量 ≥
200Wh/kg,系统热失控预警时间≥15min,预警响应时间≤10s;
主动管控单体热失控,单体热失控后 60 分钟内系统无起火爆炸,
整包外部 24 小时内无明火、不扩散(实验测试样本>300 个,
每种风险样本>3 个)。单体、模组及系统热失控、热蔓延模型
仿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误差<5%;循环 500 次电池系统的机械
安全、热安全、电气安全的在线测试与评估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
误差<5%。电池安全管理系统具备内短路诊断、SOX 联合估计等
主动管控功能;全寿命周期、宽工作温度范围内 SOC、SOH 和 SOP
估计误差绝对值≤3%,单体电池之间的最大温差≤2℃;系统安
全性能超过 GB/T 31485-2015 要求和新国标要求;符合 ISO26262
ASIL-C 功能安全要求及行业标准要求。建立自动化生产线,系
统装车应用不少于 500 辆。发布基于整车一体化的动力电池主动
安全防控系统设计、制造、测试与操作规范。申请与核心技术相
关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2000 万元。
有关说明:参与申报单位应具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
生产经验。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
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专题 2:氢燃料电池汽车(20190920)项目 1: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开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活性、高耐久性的铂
基纳米结构催化剂,研究工程化制备技术,批量应用于低成本、
长寿命膜电极。包括:研究载体预处理、催化剂后处理及稳定化
技术,提出可靠的催化剂结构稳定性调控策略;开发催化剂规模
制备技术及装备,突破宏量制备一致性的关键技术,形成技术规
范与标准。结合高传质气体扩散层和超薄质子交换膜,开发高性
能、长寿命膜电极。
考核指标:①催化剂:建立催化剂生产线,单批次产量≥
500g;催化剂金属载量≥50wt.%,颗粒大小均匀、分布集中;催
化剂杂质含量小于 200ppm;质量活性≥0.3A/mgPt@0.9VIR-free;催化剂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50m2/g;3 万次循环质量比活性衰减≤20%(0.6-1.1V@100mVs-1);形成测试规范;为 3 家以
上厂家稳定供货。 ②膜电极:应用上述催化剂, Pt 用量 ≤ 0.28mg/cm2,电输出性能≥0.3A/cm2@0.8V 以及 1.0A/cm2@0.70V,
3 万次循环电压衰减≤30mV(0.6-1.1V@100mVs-1)。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3000 万元。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须联合上下游企业。鼓励应用近几年国
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 2:高功率密度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
研究内容:开发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的车用氢燃料电池动力
系统,包括:基于车载工况,开展全功率系统架构模块化集成设
计,研究关键零部件匹配标定、全生命周期容差设计、能量管理、
故障诊断、容错控制、在线更新等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工艺
和流程。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车规级氢燃料电池控制系统,
集成氢/空气控制系统、水热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等。研究电电
(电堆-电池)混合控制技术,优化能量管理及寿命增强策略,
高效适配不同工况。完成产品开发,实现量产并装车应用。
考核指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峰值输出功率>120kW(单
电堆),额定输出功率>90kW,动力系统(含电堆、辅助部件)
体积功率密度≥600W/L、质量功率密度≥600W/kg,系统总效率
(含辅助部件)>55%(额定点);系统及核心零部件使用寿命
≥20000h(商用车)或 8000h(乘用车),衰减率≤20%;冷启
动温度≤-30℃;0-100%额定功率输出响应时间≤5 秒,过载 30% 持续时间≥30 秒;1 米近场噪音<74 分贝@(f1-f2)。开发整套氢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建立动力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系统装车
应用不少于 50 套。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
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2500 万元。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
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 3:车用燃料电池系统一体化测试设备开发
研究内容:开发高精度、智能化的车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在线测试平台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研究测试系统多模块、多
物理量耦合规律及快速响应机制;研究复杂工况下系统控制策
略、在线监测、寿命测试技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开发氢燃料
电池发电系统一体化测试台架/设备,具备电堆、氢/空气系统、
水热管理系统、电控单元等部件的集成测试能力,融合电气、流
体、环境等全部类别传感数据,提供安全、精确、可控的气源、
电源接口。开发系统测试软件,具备系统控制、数据采集、测试
诊断、工况模拟、部件性能评价、部件间参数匹配等功能;具备
大数据分析、自学习、控制逻辑编程等功能。
考核指标:①测试系统容量≥160kW,功率测试精度≤0.1%
(额定功率、标称流量);直流电压≥1000V;直流电流≥1000A。
②环境模拟:环境温度模拟范围-40~80℃,精度±1℃;环境湿
度模拟范围 10~95%RH,精度≤±5%RH;高原环境模拟范围≥
2000m;湿度调节响应时间≤3min,气体流体调节响应时间≤3s。
换热系统:温度控制精度≤±0.5℃(稳态下)。供氢系统:供
氢流量测试精度≤0.5%(额定功率、标称流量)。电化学:内阻
测试与在线交流阻抗测试精度≤1%。③支持“部件-电堆-模块-
系统”多层级测试;模拟工况测试种类≥10 种;具有用户自定
义运行策略功能(启停、加减载、循环工况等);具备电堆/模块/
系统的智能化运行特性分析及运行状态评估能力。提供阳极被动
供氢(供气系统)、主动供氢(喷射泵)、氢循环和间断排放等
匹配测试功能,提供健康诊断与寿命在线测试功能。测试设备验
证与应用不低于 5 套。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形成国
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2000 万元。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
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专题 3:智能网联汽车(20190921)
项目 1:网联汽车车路协同智能管控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自主开发 5G-V2X 核心零部件,建立车路协同技
术体系框架,研究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实现
高效车路协同决策。包括:开发路侧网络单元设备(RSU)、V2X
服务器及配套软件等;研究高可靠、低时延、自适应的敏捷组网
技术,研究异构设备互联互通互认问题;研究复杂环境感知信息
的动态识别、边缘计算加速、融合处理、检测校正技术,研究基
于交通大数据的快速分析与智能决策技术。研究边缘计算消息传
递机制,建立道路交通车辆运行数据库,分析车辆冲突场景与道
路结构关系,研究事故预警方法;研究线路优化与安全管控策略。
设计开发路网测试场,建立网联汽车安全性、可靠性评价体系;
提出车路协同标准体系与建设规范,构建“车-路-网”多尺度实
时监控、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的网联汽车智能管控云平台。
考核指标:网联设备支持 LTE-V/5G 规范,支持 5.9G/20M
频谱,并兼容其它规范;其中,路侧网络单元设备支持 Uu+PC5
并发,PC5 峰值速率>15 Mbps,Uu 口峰值速率>100 Mbps,业
务时延<20ms;V2X 服务器支持百万级车辆接入、千万级传感器
接入,支持异构设备互联互通,数据上报>6000TPS,事件下发
>3000TPS,消息发送频率>10Hz。协同控制体系满足国家、行
业等相关标准;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路网结构,完成 30 个
车路协同功能场景的设定、测试与验证。搭建边缘计算系统验证
平台,实现复杂环境感知信息边缘侧处理率达到 90%。建立网联
汽车智能管控云平台,实现车辆实时监控管理、碰撞预警、盲区
预警、协同联动等功能;开展应用示范,至少运营 300 辆网联车、
匹配 30 个道路场景;车辆特征、车辆身份和气象环境等信息的
采集周期<50ms;边缘计算响应时间<50ms;微观(车)决策响
应时间<50ms,中观(道路)路侧决策响应时间<100ms,宏观
(城市/区域)决策发布可达时间<5s。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
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3500 万元。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须联合上下游企业,联合相关园区或测
试场;应用示范应在广东省内实施。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
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 2:车规级 MEMS 固态激光雷达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车规级的 MEMS 固态激光
雷达系统,集成感知算法,满足无人驾驶应用。包括:开发窄脉
冲、高重频的专用激光器;开发高可靠性、高扫描频率、大扫描
角度的二维 MEMS 微振镜芯片,研究制造与封装工艺;开发大带
宽模拟信号多通道高增益、低失真放大器芯片;开发大视场、高
分辨率的探测光学系统和高灵敏度的多通道探测器模组化封装
技术。研究高精度信号处理算法及嵌入式计算系统,开发深度数
据解算、畸形校正、目标分类、点云数据、智能加速等技术;开
展小型化设计与集成,优化强背景光等复杂环境下探测性能及耐
久性、可靠性,实现雷达间抗干扰。开发雷达产品量产制备工艺,
完成车规级测试,实现装车应用。
考核指标:固态激光雷达:最远探测距离>250m@20%反射率;
水平扫描>120°,垂直扫描>25°;角度分辨率<0.2°;帧刷
新率>30FPS;体积<1L;功耗<20W;建立固态激光雷达评测规
范;产品装车应用不少于 50 套。激光器:输出平均功率≥1W、
峰值功率≥2kW、脉冲宽度 2ns、重复频率 500K~1MHz。MEMS 芯
片:镜面直径≥5mm,谐振频率>1kHz,转动角度>30°×25°,
扫描控制精度<0.1°,工作温度范围-40°~+105°,符合
AECQ101 标准。信号感知系统: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等运
动物体的检出率>99.9%,分类准确率:行人>85%,车辆>90%;
识别检测距离:行人>100m,车辆>200m;系统处理速度<30ms;
目标跟踪数目>128 个;检测物体的位置精度<20cm;运动物体
速度误差<±2km/h。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发明专利,形成国家、
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2500 万元。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
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 3:智能车灯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智能汽车专用灯光系统架构及百万级像素以
上智能交互投影车灯。包括:自主开发高像素、高分辨率 Mini LED
芯片组及发光源组封装与驱动技术,开发集成百万级微镜的 DMD
芯片;研究复杂光学系统集成设计技术、透镜微型麻点和皮纹微
雕刻技术;研究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研究独立寻址的微镜控制算
法,研究 LED 光源的智能驱动连接模式。开发智能车灯控制系统,
建立行车工况数据库,研究光路、亮度、形状、遮蔽的自适应微
调技术;制订智能车灯通信协议及控制协议。研究智能车灯生产
制造工艺,开发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量产。
考核指标: Mini LED 光源总光通量> 3000 lm ,色温
5500-6500K,角度>120°,像素>100 万点;功耗<90W,调光
系统光学效率≥85%。DMD 支持 2 个 LVDS 接口,时钟频率 400Mhz,
微镜尺寸>14 微米,翻转角度>12 度,支持 4K 分辨率。智能车
灯可根据工况快速微调,微调时间<10ms,控制效率>90%,车
辆位置响应工作距离>200m,行人位置提示工作距离>100m,支
持 CAN-FD 车身网络,功能安全性达到 Asil B 以上级别,符合
3C/UL/CE 标准要求;可根据路况信息,自动调整远光灯、近光
灯,避免灯光直射前方的车辆/行人,达到防炫功能(两/多车同
/异方向行驶);与驾驶辅助系统配合,在路面投射二十种以上
高清警告/交互图标(夜视行人提醒、低抓地力路面标志、施工
现场标志、防追尾标志、车道保持标志、盲点警告标志、限速标
志等)。智能车灯工作寿命>6000 小时,工作温度-40℃~80℃。
建立工况数据库(数据量>10000 个);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实
现批量制造。发布智能车灯通信协议及控制协议 3 项以上;申请
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支持方式与强度: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拟支持
1 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 2000 万元。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
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可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