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加快推进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经前期调研、专家论证,结合省内重大技术和产业需求,形成了“现代工程技术”“高端医疗器械”和“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重点专项申报指南的征求意见稿。
为提高项目组织的公平性、科学性和精准性,现将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国内企事业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并积极准备申报。有修改建议和意见的单位,请填写申报指南意见反馈表,以单位名义于2019年5月22日前反馈省科技厅。我厅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领域专家,认真研究各单位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指南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征集到的意见将不再一一反馈和回复。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2.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 1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2019 年度
“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粤港澳大
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精
神,着力推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
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理念,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与升级发
展,拟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
专项。
本专项以广东现代工程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两化融合为
基础,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中心,以实现现代工程领域高质
量发展及为人民提供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为目标,聚焦交通、建
筑、水利、电力行业,重点围绕核心关键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
术、产品和装备研发 3 个方面进行产业链及创新链部署、一体化
推进,瞄准国际前沿,集聚优势团队,大力提升我省及我国现代
工程领域关键技术水平,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粤港澳大湾
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完善,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及快速
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提
升国际竞争力。2019 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高难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复杂环境下隧道工程建
设
方向 1: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针对繁华城区土软、地层变形难以预测等特点,研究暗挖施
工过程中强化土体的力学特性及渗透特性的演化规律;建立三圆
或多圆盾构车站结构计算模型,研究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防水设
计成套方案,研发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研发适应多洞组合顶管
法的施工机械;研发小口径曲线管幕机装备;研发基于 BIM 技术
开展设计和施工信息化管理、仿真和风险分析的软件平台;开展
全机械化(或机械化施工为主)的暗挖地铁车站工程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形成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地铁车站
暗挖施工技术标准 1~2 项,提出地层沉降控制技术措施 1 项;形
成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施工工法 1 项,其中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
施工速度不低于 5 米/天;研制多洞组合顶管设备的施工速度不低
于 5 米/天,设备完好率不低于 92%,顶管分部施工可适应的狭小隧道间距的能力达到隧道间距 0.1 米,轴线偏差不超过±0.03 米;研制曲线管幕机的轴线控制精度的轴线偏差不超过±0.03 米;研发基于 BIM 的风险分析管理软件 1 套,实现基于 BIM 的地铁暗挖
车站全过程仿真模拟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地铁暗挖车站周边
环境快速建模、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分析及施工场地、人员智能
化管理;开展三圆(多圆)盾构、或多洞组合顶管技术、或曲线
管幕技术暗挖车站的工程应用示范,研制装备样机的性能测试按
照相应的施工工法来验证;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3 项。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必须企业牵头申
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3.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
方向 2:复杂海洋环境下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揭示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力学行为及使用性能,构建设计理
论与方法,提出关键合理构造;揭示钢壳混凝土沉管钢壳腐蚀机
理,构建钢壳混凝土结构长寿命耐久性保障设计方法与防护技术;
研发推出式最终接头实现技术、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高精度沉放
对接控制技术、高稳健自流平混凝土制备及施工技术;研制钢壳
混凝土沉管隧道管节浮运安装一体船、适应珠江口大回淤特性的
自升式碎石整平清淤专用装备等施工关键装备及可靠无损检测装
备;建立建设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开发精准预警预报系统平台。
(二) 考核指标。
阐明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力学行为特性,提出钢壳混凝土沉
管隧道抗剪抗弯设计理论及方法,提出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
抗剪连接件构造形式 1 项;阐明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钢壳电化学
腐蚀发生发展规律,创建使用年限 100 年的钢壳混凝土结构寿命
设计方法,提出设计使用年限 100 年、具有自感知功能的钢壳混
凝土结构耐久性防护新技术;形成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推出式最
终接头施工新工法 1 项,实现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沉放厘米级对
接控制,自主制备的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保持时间不低于 90 分
钟、泵送距离不低于 120 米;研制具有 360 度回转功能、适应 1.6
节横流、浮运速度不小于 4 节的管节浮运安装一体船 1 套,研制
移动整平速度不低于 5 米/分钟、水深不低于 30 米环境下整平高差
小于±4 厘米的自升式碎石整平清淤专用装备 1 套,研制钢壳混凝
土沉管隧道毫米级脱空无损可视化检测设备 1 套,并实现实体工
程应用;完成一座实体工程建设环境监测精准预警预报系统平台
建设与应用;完成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实体工程应用示范 1 项;
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2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3 项。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鼓励产学研联合申
报;3.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
专题二、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运维与安全保障
方向 3:重大跨海通道全寿命周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深化跨海重大基础设施混凝土浇筑-成长机理、服役性能研究,
构建大体积混凝土无开裂控制技术体系与方法,研究寿命适配、
经济可靠的耐久性保障新技术及措施;深化悬索桥主缆腐蚀机理
和长效防护性能研究,提出主缆长效可靠防护新技术及体系;深
化大型钢结构焊接疲劳性能研究,研发高品质焊接接头和抗疲劳
开裂的正交异性桥面体系;揭示跨海重大交通基础工程结构长期
性能演化机理,研究跨海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质量检验
评定方法与标准。
(二) 考核指标。
提出基于混凝土成长机理和性能劣化的水泥水化热调控、复
合膨胀补偿收缩等新技术,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结硬过程的无
开裂控制,提出使用寿命不少于 50 年、具有自感知功能的混凝土
耐久性保障新技术;研制具有自感知、自调节、自保护功能的主
缆耐久性保障新技术,实现主缆钢丝 100 年内不腐蚀,实现实体
工程应用;揭示现行钢结构桥梁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损伤机理,
提出采用 U 肋全熔透高品质焊接接头的新型桥面体系及焊接质量
验收标准 1~2 项;形成跨海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质量检
验评定方法与标准,建立“平安百年品质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
体系;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5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
少于 7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6 项。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鼓励产学研联合申
报;3.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
方向 4: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环境(强风、浪潮、地震、潮湿、复
杂随机车流)下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结构服役状态的全息智能
感知理论及方法,研发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远程在线监测和智能
感知系统;研究隧道、桥梁、人工岛、地下空间等工程的一体化
三维动态建模技术;研究复杂多元环境下交通工程结构的损伤检
测、状态监测和运营安全的大数据实时智能处置技术,以及基于
少量传感器的结构状态实时评估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新一代基础设施服役状态下智能感知、监测、识别、超高分辨率
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分析、评估、预警、决策与管理的一体
化软件系统;研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灾害预警、灾害控制、灾
害预防的应急管理技术、方法等智能管控技术。
(二) 考核指标。
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环境下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结构服
役状态的全息智能感知理论及方法 1 套,研发基于无线传感网络
的远程在线监测和智能感知系统 1 套,编制有关技术指南 1 套;
建立隧道、桥梁、人工岛、地下空间等工程的一体化三维动态模
型 1 套;提出复杂多元环境下交通工程结构的损伤检测、状态监测和运营安全的大数据实时智能处置技术 2 项以上,结构损伤识别准确率不低于 85%,实现处理噪声水平不高于 6db 信噪比数据,开发桥梁异常状态发生时刻的数据驱动诊断方法 1 套;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服役状态在线监测、评估与预警的可视化平台软件系统 1 套,且状态评估时间分辨率达到 1 赫兹,系统反应不超过 10 秒,支持图像解析度不低于 10 亿像素超大图像的无损显示,动态响应速度小于 0.1 秒,同时实现结构模态参数在线自动识别及追踪,实时在线结果输出不超过 10 秒;建立涵盖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理论体系 1 套(含跨境应急管理),提出极端事件下海底隧道交通流安全、隧道防火排烟保护及智能管控、桥梁主动防控方法及措施,在离岸海域桥岛隧集群工程示范应用不少于 1 座,应急预案覆盖率 100%、运行指标动态管控率 100%、状态异常预警准确率 80%以上;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5 项。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3.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
专题三、绿色建筑工程及工业化应用
方向 5: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1.子方向一研究内容:研究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新型钢筋
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研究该类构件中纤维复材与海水
海砂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及劣化机理;研究该类构件的力学性
能,探明其基本静力性能和疲劳、冲击和抗震等动力性能;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服役环境下该类构件的耐久性,探明荷载与环境耦
合作用下该类构件长期性能的退化规律,并提出该类构件耐久性
能提升方法,建立钢筋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全寿
命预测方法;开展钢筋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工程
应用示范。
2.子方向二研究内容:研究采用纤维复合材料筋替代钢筋的新
型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研究该类构件中纤维复材与
海水海砂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及劣化机理;研究该类构件的力
学性能,探明其基本静力性能和疲劳、冲击和抗震等动力性能;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服役环境下该类构件的耐久性,探明荷载与环
境耦合作用下该类长期性能的退化规律,并提出该类构件耐久性
能提升方法,建立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全寿命
预测方法;提升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延性;
开展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工程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1.子方向一考核指标:研发 2 种以上新型钢筋纤维复材海水海
砂混凝土构件,研发 1~2 种高性能海水海砂混凝土制备工艺,提
出 30MPa~60MPa 强度海水海砂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1 套;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役条件,构建纤维复材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1 套、劣化模型 1 套,实现纤维复材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界面钻芯拉拔强度不低于 2.1MPa;建立该类构件的承载力模型;建立加速老化实验与工程实际服役条件的等效模型,建立耐久性定量评价方法 1 套,明确钢筋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劣化机理并建立该类结构在粤港澳大湾区服役的寿命预测模型 1 套,服役寿命不低于 50 年;在省内开展建筑面积不少于 500 平方米的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应用示范 1 项以上,实现示范工程建设中海水海砂水溶性氯离子浓度不低于 1%
(按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比计),淡水消耗降低 90 wt%以上,建立
海水海砂混凝土生产基地 1 个以上;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行业设
计规范收录不少于 1 项,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
2.子方向二考核指标:研发 2 种以上新型纤维筋复材海水海砂
混凝土结构构件,研发 1~2 种高性能海水海砂混凝土制备工艺,
提出 30MPa~60MPa 强度海水海砂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1 套;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役条件,构建纤维复材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界
面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1 套、劣化模型 1 套;建立该类构件的承
载力模型;基于材料多尺度多物理模型和结构劣化的新方法,建
立该类构件的耐久性定量评价方法 1 套,明确纤维筋复材海水海
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劣化机理,建立该类结构在粤港澳大湾区服
役的寿命预测模型 1 套,服役寿命不低于 50 年;实现纤维筋复材
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延性系数达到 4 以上,实现与普通钢
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抗震耗能不低于 80%;在省内开展建筑面积
不少于 500 平方米的海水海砂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应用示范 1 项
以上,实现示范工程建设中海水海砂水溶性氯离子浓度不低于 1%
(按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比计),淡水消耗降低 90 wt%以上;制/
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原则上应选择两个子方向之一进行申报,覆盖对应子方
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3.项目实
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2 项。
方向 6:建筑结构中大宗工程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针对废弃混凝土和工程产出土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研发它
们在建筑结构中同时高效循环利用的新技术;研发与 2 类工程废
弃物同时循环利用相适应的新型结构构件(包括竖向、水平构件);
研究同时采用 2 类工程废弃物的混凝土常温和高温力学性能及其
收缩性能、抗渗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同时采用 2 类工程废弃物
的结构构件受压、受弯、受剪力学性能及长期徐变性能,研究同
时采用 2 类工程废弃物的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和耐火性能;研发大
宗工程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的优化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研
发大宗工程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研发采用大宗工程
废弃物的建筑制品 3D 打印制造技术;开展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
废弃物的建筑结构工程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研发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在建筑结构中的高效循环利用新技
术 2~3 项;研发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新型竖向、水平构件 3~4 种,构件中工程废弃物的质量占比不低于 45%,且天然河砂和水泥用量分别节省不低于 50%和 25%;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低于 C35,建立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结构构件力学性能预测方法 1 套,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须满足国家标准
GB50011-2010 且耐火性能须满足国家标准 GB50016-2014;建筑
制品中大宗工程废弃物的总占比不低于 70%时,其主要性能指标
满足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研发大宗工程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
的技术装备 1 套;研发采用大宗工程废弃物的建筑制品 3D 打印制
造技术 1 项;开展同时采用 2 类大宗工程废弃物的建筑结构工程
应用示范 2 项以上;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 2 项,申请发明
专利不少于 5 件。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鼓励产学研联合申
报;3.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
专题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方向 7:珠三角地区深埋高压输水盾构隧洞建设和智能疏浚
关键技术
1.研究内容。
针对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大规模采用深埋高压输水盾构隧
洞的特点,研究深埋高压输水盾构隧洞衬砌结构设计理论及其施
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高水压条件下的盾构开仓换刀和断层破碎
带施工工艺及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制适应多种复杂地层条件下
的超深竖井盾构渣料垂直运输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适应大直径
钢管狭小空间长距离智能运输、安装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适应
长距离深埋压力输水隧洞智能检测、运行维护关键技术及装备。
2.考核指标。
提出适应埋深 40~60 米、最大内压 1.5 兆帕的深埋高压输水
盾构隧洞衬砌结构设计理论及施工工法 1 套,提出高水压、复杂
地质情况下的新型盾构换刀技术 1 套,比常规换刀方案节约 20%
时间且具备更高安全系数,满足长距离掘进开挖刀具的耐压性、
抗冲击性和可更换性,制定适合高水压断层破碎带的盾构施工掘
进参数及安全控制参数,提出 1 套适合高水压断层破碎带的盾构
施工技术;提出小跨度超深竖井盾构渣料垂直运输关键技术 1 套,
研制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地质条件、盾构渣料提升高度不小于70 米,
具备节能高效、可靠安全、绿色环保等要求的垂直运输装备 1 套,
且提高 30%盾构掘进效率;研制适应净空直径 5.4 米狭小空间、外
径 5.1 米大直径钢管长距离智能运输、安装、焊接的关键技术及装备 1 套,钢管安装月进尺不小于 150 米;提出适用于长距离深埋压力输水隧洞智能巡查、健康诊断及安全评价技术 1 套,研发耐水压不小于 120 米、续航距离不小于 10 公里的水下检测、维护设备 1 套;完成工程示范应用案例不少于 3 项,形成国家/省级工法不少于 2 项,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6 项。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必须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3.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
专题五、智慧电力工程
方向 8: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电力柔性互联关键技术
(一) 研究内容。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本地海上风电与大规模外来电力的配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海上风电开发利用和电网安全稳定性的电网柔
性互联设计方案,研究新一代柔性互联的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研
究主动潮流调节、快速故障隔离和紧急功率支援等电网柔性互联
异同步智能控制技术;研制新一代高功率密度、低损耗柔性直流
换流阀和先进柔性直流控制保护装备;研究柔性直流透明智慧换
流站技术。
(二) 考核指标。
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本地海上风电与大规模外来电力的配合利
用策略 1 套;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电网柔性互联设计方案 1 套,形
成 2000 兆瓦及以上柔性互联总体技术方案 1 套;提出电网柔性互联异同步控制方法,开发 1 套功能与规模齐全、不低于 2000 独立节点的先进控制保护全系统实时仿真平台;研制 1 套满足 2000 兆瓦及以上直流应用的柔性直流换流阀阀塔,其中包含阀段数不少于 2 个,阀段包含功率模块至少 5 个,功率密度提升 15%以上,损耗率不大于 0.72%;建立柔性直流透明换流站设计技术体系 1
套,实现电网柔性互联的智能化监测和运行;制/修订国家或行业、
团体标准不少于 2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必须企业牵头申
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3.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
方向 9:广东省电力源网荷储智慧联动运营关键技术
(二) 研究内容。
研究广东省电力源网荷储泛在接入关键技术,研究电力领域
泛在接入边缘计算终端装备及电力末端通讯关键技术;研究支撑
源网荷储全链条用户交易的电力市场关键技术;研发广东电力系
统源网荷储协同控制与市场交易平台;研究广东省市场化科学用
电体系工程应用技术,研发支撑海量用户实时并发交易的技术支
持系统;开展广东省源网荷储智能运行与智慧运营工程示范。
(三) 考核指标。
研制泛在接入边缘计算终端装备 1 套并试点应用,其中应用
于分布式能源不低于 100 个站点,应用于配用电设备不低于 1 万
个;提出解决电力末端通讯的新一代载波通讯技术 1~2 项,研制
载波通讯模块 1~2 套并在广东电力系统试点应用;提出支撑电力
源网荷储海量用户交易的自动响应算法和市场交易快速出清算法
1 套,形成交易品种并投入广东电力市场试运行;完成广东电力系
统源网荷储协同控制与市场交易平台建设,平台接入的可控负荷
容量 500 兆瓦以上,储能容量 2000 兆瓦以上,充电桩容量 1000
兆瓦以上;完成支持全用户实时并发交易的系统平台建设,投入
广东电力市场运行,交易系统支持并发用户数不少于 5 万,支持
配电网节点数不少于 1000,并具有大规模实际运行的可扩展性;
完成广东省源网荷储智能运行与智慧运营示范工程 1 项,其中示
范工程改造的柔性负荷量不少于 200 兆瓦,实现电力系统源网荷
储全链条可观、可测、可控、可调度;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
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5 项。
(三) 申报要求。
1.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2.必须企业牵头申
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3.项目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5 年。拟支持 1 项。
附件 2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2019 年度
“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我省重点发展领域的战略规划,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重点针对医学诊疗设备及生物材料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或“卡脖子”问题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进一步强化我省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我省该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整合,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惠及民生为导向,重点在医学影像、数字化诊疗设备、先进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植介(入)器械、体外诊断等领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制约医学诊疗设备及材料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核心部件、关键原料、新型生物材料、设备与器械等。通过本专项实施,补齐补强我国在医疗器械相关领域的短板,增强我国健康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自主保障能力,加快我省医学诊疗设备产业在以模仿为主
的大格局中逐步形成“自我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模式,促进我省医
疗器械产业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2019 年度
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医学影像设备关键技术/核心部件攻关
本专题主要针对高端智能医学影像设备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
的瓶颈性问题进行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技术、集成电
路、元器件、原材料、系统集成等的研发,强化重大装备的自主
掌控能力和产品产业化应用,完善我国医学影像领域供应链、产
业链与创新链,加快推进我省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原始创新能力
并向与国际并跑阶段演进。
方向 1:高热容量 CT 球管
(一) 研究内容。
研发高热容量 CT 球管,重点解决液态金属轴承、电磁动态聚
焦、栅控飞焦点、单端高压阳极水冷等关键技术,实现高热容量
CT 球管的产业化。
(二) 考核指标。
热容量不小于 8MHU,焦点尺寸不大于 0.6×0.7/1.1× 1.2mm2,
功率 60/100kW,支持机架转速不小于 250rpm,寿命不小于 20 万
秒次。提供核心部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失效模型设计文件及相关第
三方测试报告,提供两种以上型号整机应用报告;获得产品注册
证,申请/获得不少于 5 项相关技术发明专利。实现该产品销售收
入累计 1 亿元以上。
(三) 申报要求。
由专业核心部件制造企业或整机制造企业牵头申报,牵头单
位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产业化能力。鼓励产学研医检
合作。项目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相关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者优先支持。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 1 项。
方向 2:宽体高清能谱 CT 核心部件与整机研发及产业化
(一) 研究内容。
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体高清能谱 CT 核心部件与
整机(≥256 排)。研发探测器、高频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部件。系
统需通过电气安全检测和临床研究,验证机器的安全性、有效性
和操作便利性。重点围绕快速心脏冠脉成像、能谱物质分解、肺
部低剂量筛查等高级临床应用,设计开发核心的二维可拼接宽体
探测器及配套数据采集系统、大锥束成像算法和迭代成像算法、
高级金属伪影矫正和人工智能伪影消除技术以及高速旋转机架和
配套扫描控制系统,实现生物体高分辨率的 2 维和 3 维成像。
(二) 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内,取得整机、探测器、高频高压发生器的医疗
器械注册证 2-3 个;在大锥束重建和伪影消除等成像软件技术方面
突破关键技术 8 项以上;申请 5 项以上发明专利。主要指标:旋
转机架≤0.27 秒/圈;探测器≥256 排,中心覆盖 160mm;空间分
辨率≥18 lp/cm@0%MTF。实现该产品销售收入累计 1.5 亿元以上。
(三) 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牵头单位须具备 64 排或以上螺旋 CT 系统开
发能力和经验,申报产品须已落实技术方案。鼓励产学研联合申
报,鼓励多个企业、临床验证机构合作申报。项目申报须覆盖全
部考核指标。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 1 项。
方向 3:基于自主核心部件的高端医学超声系统研发
(一) 研究内容。
研究新型二维面阵单晶超声换能器、超声处理芯片、新型成
像算法等核心技术,解决高密度阵列超声连线、高灵敏度信号采
集和处理等关键问题,自主研发高端诊疗超声设备关键部件,整
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二) 考核指标。
完成超声核心部件和整机的研发,整机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
册证,并提供核心部件、整机的可靠性设计和失效模型设计文件
及相关第三方测试报告。具体参数包括:核心部件使用高性能单
晶材料,最大超声阵元数量大于 1000,换能器带宽大于 50%;完
成发射和接收超声芯片研发,ADC 采样率大于等于 40MSPS,位
数大于等于 12 位;支持实时 4D 成像;支持造影成像、弹性成像、
高分辨率脑部微血流成像、超声跨颅骨神经调控等功能。 项目执
行期内获得至少 1 种高端彩超的产品注册证书,申请发明专利 5
项以上,实现该产品销售收入累计 1 亿元以上。
(三) 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牵头单位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产
业化能力。鼓励产学研医联合申报。项目申报需覆盖全部考核指
标。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 1 项。
方向 4: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低剂量 X 射线成像系统
(一) 研究内容。
开发基于“光子计数”技术的新型 X 射线数字化转换的面阵型探测器;完成基于该探测器的二维/三维 X 射线成像系统的开发;开展光子计数 X 射线探测器和二维/三维 X 射线成像系统整机的可
靠性评价研究。
(二) 考核指标。
完成光子计数面阵型探测器研发,探测器成像面积 ≥
24cm×32cm,探测器像素尺寸≤70μm,光子检出效率不小于 85%,
实现低剂量图像处理算法;二维 X 射线成像系统取得产品注册证,
三维 X 射线成像系统取得注册检验报告;提供光子计数 X 射线探
测器和二维/三维 X 射线成像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失效模型设计文
件及相关第三方测试报告;申请/取得不少于 10 件相关技术发明专
利。实现该产品销售收入累计 1 亿元以上。
(三) 申报要求。
核心部件专业制造企业或整机制造企业牵头申报,牵头单位
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产业化能力。鼓励产学研医检合
作。项目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相关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者优先支持。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 1 项。
专题二:新型先进治疗设备与关键技术
本专题围绕我国重大疾病治疗的关键问题,加强系统人工智
能与手术机器人、新型治疗设备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研制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临床价值大的治疗设备,并推进新型治疗设
备疗效验证和临床应用研究,提升我国先进治疗设备的原始创新
能力,推动我省相关领域的跨越发展。
方向 5:智能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
(一) 研究内容。
围绕微创外科手术和植入介入治疗的精准化、自动化、智能
化等临床需求,重点开展光学和电磁学等精准定位技术、可控磁
场驱动等自动导航技术、机器学习等智能规划技术、内窥镜/放射/
超声/核医学等多模态影像融合引导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
混合视觉技术、高精度自适应/多源传感信息融合/多自由度力学反
馈/立体视觉反馈等控制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在医用机器人系统中
的应用研究,开发用于心脑血管、骨科、眼科、神经系统、恶性
肿瘤等重大疾病及疑难杂症诊断、治疗和诊疗一体化的智能医用
机器人系统及其配套的手术器械,并开展相关的临床应用平台集
成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研究。
(二) 考核指标。
所研发的医用机器人自由度数不少于 5 个,重复定位精度至
少达到 0.01mm,相对定位精度优于 0.05 mm;工作空间满足相关
病种的常规临床需要,所研发的医用机器人支持相关病种的 2 种
以上适应证术式或植入介入方式,制定所研发的医用机器人临床
应用规范和指南;突破医用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少
于 2 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建立所研发的医用机器
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估体系,开展动物实验不少于 10 例,临床
试验 2 例,获 CFDA 临床试验许可批件,并形成产业化基础。
(三) 申报要求。
科研单位和企业均可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
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具有显著优势的优先支持。研发的技
术和成果须在广东省内产业转化。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 1 项。
方向 6:电子束近距离放疗系统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
(一) 研究内容。
研发基于电子束的新型放射治疗系统,明确癌症治疗计划的
制定、电子束发射和剂量的定点投放,实现放射治疗时剂量边界
的精确控制;建立新型放射治疗设备整机指标测试方法、标准和
产品质量控制流程;针对重大疾病治疗关键问题,研制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临床价值大的放射治疗装置,开展新型放射治疗系统
的疗效验证和临床应用研究。
(二) 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内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子束放疗
系统和精准放疗治疗计划系统软件。具体参数包括:电子束放疗
系统的电子能量为 4 MeV,单次放疗靶区辐射剂量率>80 Gy/min。
完成原型机研制,并通过第三方型式检验。获得临床试验结果,
完成产品注册证的申报。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 件。
(三) 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申报须覆盖全部
考核指标。具有显著优势的优先支持。研发的技术和成果须在广
东省内产业转化。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 1 项。
方向 7:多器官常温机械灌注仪的研发
(一) 研究内容。
研发用于对器官移植的多器官(肝、肾、胰腺、小肠等)常
温机械灌注仪。研制多器官常温机械灌注仪的配套耗材、灌注液
和数据处理软件。重点开发便携化、智能化的多器官机械灌注仪。
(二) 考核指标。
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临床应用的单管多个器官或
多管多个器官的常温机械灌注仪。具体参数包括:压力检测误差
<1mmHg,流量检测误差<1ml/min,温度检测误差<0.5℃,响应速
度<0.1 秒,热缺血 30 分钟的器官经灌注修复后移植成功率大于
50%。研制配套的耗材、灌注液和数据处理软件。完成便携化、智
能化器官机械灌注仪的样机研制,完成产品注册证的申报。申请
或获得发明专利 5 件,制定相关规范或标准 1-2 个。
(三) 申报要求。
企业或医疗机构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申报须覆
盖全部考核指标。具有显著优势的优先支持。研发的技术和成果
须在广东省内产业转化。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 1 项。
专题三:生物医用新材料和植介(入)器械新产品
针对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实现“进口替代”的产业迫切需
求,本专题重点突破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关键技术,实
现植、介入器械创新开发与产业转化,加快推进我省高端植、介
入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方向 8:组织器官替代与再生修复材料和医用原材料的研发
(一) 研究内容。
研发角膜、神经、血管、颅骨等组织器官缺损再生修复的非
脱细胞基质产品;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可控的产品质量标准,
建立中试生产线;进行安全性评价及有效性评价,开展临床试验;
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研发高性能新型医用级原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类、高分
子类、生物来源类材料;突破低成本、质量稳定等全流程产业化
技术;建立中试或产业化生产线,完成临床试验,解决国产生物
医学原材料卡脖子问题。
(二) 考核指标。
组织器官替代与再生材料、新型医用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符
合 ISO10993 要求,每个项目需建成符合 GMP 要求的中试生产线;高性能医用原材料需建立相关标准;每个项目获得 1 项相关产品注册证,授权发明专利 2-3 件,申请 PCT 专利 1 件以上。
(三) 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优先支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研发的技术和成果须在广东省内产业转化。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不超过 3 项。
专题四: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
本专题以解决重大疾病和健康需求为契机,针对体外诊断产业全链条中的卡脖子技术及原材料,大力研制化学发光试剂及核心原料、POCT 检测系统、临床蛋白质质谱试剂,重点突破一批前沿诊断技术、关键原料和新型诊断试剂。通过重大原料和产品研
发,补齐并补强我国在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一体化方面的短板,
增强我国体外诊断在原辅料、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保障能力。
方向 9: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系统和管式化学发光试剂的研
制
(一) 研究内容。
研制 1 套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系统,具有快速的自动传输、
智能化样本路径管理以及自动质控和校准功能等。针对化学发光
试剂诊断项目的关键原辅材料和核心原料依然依赖进口的现状,
开发自主的抗原、抗体和辅助试剂(磁珠等);开发重大疾病新
型诊断靶标的筛选、或已有诊断靶标的临床新意义发现开展临床
研究,以阐明或验证新型标志物在重大疾病早期诊断、风险评估
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 考核指标。
开发 1 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
系统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发明专利 3~5 项。
筛选并鉴定 1~2 个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重大疾病新型标志
物;制备 8-10 种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用的抗原抗体原料(包括新型
标志物、依赖进口的诊断项目);制备 3~5 种包括磁珠等化学发
光检测试剂用的辅助配套试剂;研制 1~2 个化学发光试剂盒并获
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国内企业未注册过)。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
(三) 申报要求。
科研单位和企业均可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医检联合申报。
项目申报须覆盖生化免疫分析系统或化学发光试剂全部考核指
标。相关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者优先支持。
(四) 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拟支持不超过 3 项。
方向 10:POCT 仪器及配套试剂的研制
(一) 研究内容。
围绕传染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眼科疾病等重大疾病
(二) 考核指标。
每个申请项目需研制 1~2 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POCT 仪
(三) 申报要求。
科研单位和企业均可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医检联合申报。
(四) 支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