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组织制定了《广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见附件)。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发改价监〔2017〕1849号)的相关要求,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广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落实《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广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技术改造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作用,促进工业有效投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指南。
一、工作目标
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2018-2020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100亿元以上,超过3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万元/人。
——2018年:引导83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30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8万元/人左右。
——2019年:引导1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36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9万元/人左右。
——2020年:引导12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术改造440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0万元/人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
鼓励传统制造业通过设备更新实现提质增效。支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和购置先进适用设备,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装备,提升企业装备水平,重点淘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老旧设备。深化产业链延伸,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标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集聚发展。深化工业强基工程。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工业强基工程产品和技术应用,重点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
(二)深化智能制造升级改造
鼓励企业紧密围绕制造的关键环节,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在汽车制造、精细化工、船舶与海工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使广州成为全省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区。
(三)深化两化融合创新改造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工艺优化、技术改造、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售后增值服务、仓储物流及供应链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聚焦纺织服装、家具、精细化工、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电子产品、建设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工业过程/自动化无线网络(WIA-PA/FA)、时间敏感性网络(TSN)、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研究和试点,在协同研发、众包设计、柔性生产、生产全过程管理等领域进行技术改造,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制造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鼓励企业“上云用云”,并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构筑大数据产业应用生态圈。支持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0年,初步建成8个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40家以上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打造出具有广州特色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大数据应用先行区。
(四)深化绿色节能改造
大力引导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清洁生产水平为核心,推动建设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示范项目,在汽车、化工、电子信息、医药、机械、家电、家居、轻工等八个重点行业开展工业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示范引领,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企业。到2020年,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工程,创建绿色工厂30家、绿色园区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家。
(五)深化创新成果产业化改造
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加强研发机构的梯队建设,构建国家、省、市、区、企业自办等多层次研发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大力发展“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鼓励符合国家、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首台(套)装备产业化,鼓励首台(套)装备优先使用,支持重点技术装备的首次推广应用。到2020年,推动4-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0%,推动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努力将广州建设成为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和龙头。
(六)深化制造服务型改造
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升网络化采购和营销水平,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产供销一体的营销新体系。鼓励面向制造业的专业服务平台瞄准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完善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支撑制造企业提升服务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载体,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引领带动作用。到2020年,培育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3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省级工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0家省级供应链示范企业。
(七)深化军民融合改造
支持军地对接合作,培育一批军地对接服务机构,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军民融合重大专项计划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军转民’、‘民参军’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面向武器装备应用和产业化的军民两用技术研发、积极促进包括尖端科学技术在内的军用技术转移转化。引导军工单位与民营企业、地方高等院校合作开发努力开拓民用市场,促进适销对路的军用技术产业化,利用先进军用技术促进民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端产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018年至2020年,每年市财政安排20亿元设立广州市“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资金,将按照“统筹集中、突出重点、雪中送炭、滚动支持”的原则,建立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率。
1、支持传统技术改造
支持工业企业积极优化产品结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环境等进行技术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围绕数据、网络和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提升网络化营销水平。采用直接股权投资及补助的方式对此类项目进行支持,其中补助额度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支持创新驱动技术改造
(1)支持广州市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通过推广奖励的方式按销售价格的一定比例对符合国家、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首台(套)装备产业化进行扶持。
(2)采用直接股权投资或事后补助的方式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将自主研发、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或向第三方购买等方式取得的创新成果进行转化。
(3)支持企业与军工单位开展研发合作,提高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水平,促进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地方企业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军工研发合同,给予项目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
3、支持软件服务及新业态技术改造
支持软件开发业由“独立的软件产品”向“网络化、服务化的软件”和“基于互联网的软件信息服务融合发展”形态转变,支持信息服务业渗透到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赋值、赋能、赋智”;支持由于制造与服务跨界融合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发展新动能。对此类项目给予项目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
4、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
通过补助和贴息的形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利用融资租赁业务进行设备升级换代,推进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提高产业层次和科研水平。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担保公司或保险机构获得银行贷款,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成功率。支持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加快发展。支持处于高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积极借助银行贷款,提升技术水平,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环境,解决高成长中各个阶段遇到的资金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
5、降低技术改造扶持门槛
一是贯彻落实《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精神,将技术改造普惠性事后奖补政策享受范围,放宽到省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取得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证,且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二是将“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资金中技术改造专题项目的申报门槛从500万元以上投资额下调为设备投资150万元以上。
(二)加大用地保障力度
2018年至2020年,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亩用地指标专门支持工业项目,优先安排高端制造业的增量项目和扩大再生产项目,大力支持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三旧”改造土地及省追加的新增城乡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优质工业技改项目的需求;属于市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制造业项目,土地出让底价可按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鼓励企业在实施技术改造过程中,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土地整理、开发建设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生产用地利用效率。
(三)加强清单管理力度
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1000万元-2000万元工业企业、重点工业投资项目、重点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备案项目的“五单管理”制度,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效一批”的思路,滚动开展摸查工作,指导各区工信部门及市属企业集团建立专人联系制度,设立专门服务台帐,及时宣贯省市区工业和技改投资相关政策,与市工信委相关企业服务组紧密配合,及时了解企业在投资和技术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好跟踪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四)加强技改纳统力度
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推动工业和技改投资工作的通知》精神,将中小规模投资项目、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主营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库管理,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做到应统尽统。其中,确保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当年投资超过500万元,或者当年投资不达500万元而计划总投资达到500万元的跨年度投资项目)纳入统计管理;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纳统全覆盖;确保属于技术改造投资的已纳统工业投资项目准确报数;确保在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改监测系统上已备案的项目纳统全覆盖。
(五)加强目标任务督导力度
加强各区年度工业投资、技改投资目标任务督导工作,定期通报各区完成任务目标进度情况。委各服务工作组将“加快技术改造增后劲”作为重点事项,联动各区开展“百场万企”政策宣讲活动,不折不扣地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真正让政策落地生效,惠及更多企业;联动市级各部门、各区政府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形成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灵活运用政策,抓好服务企业工作,既解决个性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又解决共性问题,推动产业整体发展壮大;加强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督导、统计工作,建立技术改造投资台帐及专人联系制度,每年召开规上工业企业座谈会或政策宣讲会,力争做到规上工业企业服务全覆盖;定期跟踪服务重点工业项目、技改项目,力促各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