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二○一五年九月
目 录
前 言
1988年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启动建设,199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09年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复更名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高新区取得了重要成就,已成为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高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也是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创新型城市、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本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和《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4〕163号)等精神的具体部署,是指导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天津示范区”)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期限是2015—2020年。
一、基础与形势
(一)基础条件
二十多年来,天津示范区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开发开放,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14年实现总收入2.7万亿元,是1991年的1800多倍。天津示范区已成为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高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为下一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形成了“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天津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巨人计划”,实施“聚合、培育、创新、服务、载体”五大工程,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6万家和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2014年,科技“小巨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44.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同比增长7.8%,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43.9%;利润总额904亿元,同比增长12.8%;税金总额383亿元,同比增长6.6%,已经成为全市保增长、促转型的主力军,在支撑引领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万企转型升级计划共帮扶58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转型升级,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9万余件,占全市企业的60%,制定企业标准1万多项,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达到5.4%,比全市企业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示范区坚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开创了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典范。
培育了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天津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天津示范区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了航空航天、高端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特色产业链。目前,已授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等高端服务业格局初步形成。若干细分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具备竞争力,在高端计算机领域,拥有国产高性能计算机90%以上的份额,在装备制造领域,高端印刷包装设备产业的印后设备产销量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天津示范区坚持产业高新发展和特色集聚,成为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重要高地。
开放式创新和跨区域合作成果丰硕。天津示范区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了开放创新的良好局面。依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优势,天津示范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了一批国际产业合作载体。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了国家863计划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合作载体,引入了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军科院天津分院、中海油新能源等一批高端研发院所及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院市合作,截至2014年,中科院累计落地项目达410项。
创新创业资源高端汇聚。天津示范区坚持面向区域产业创新需求,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集了高端技术、人才、资本要素,成为我国创新资源的重要集聚地。截至2014年,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34家,引进跨国企业研发中心108家。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达到37名。启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开展企业家系列培训,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实施创业天津引领工程,举办创业大赛,打造“科技淘宝超市”,涌现出一批创新型孵化器。设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性地探索出“担保换期权”融资模式。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设立了60亿中小微企业贷款和保险风险补偿基金。
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天津示范区积极深化改革,简化政府行政审批,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围绕科技创新,在知识产权、大学生创业、科技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杀手锏”产品认定和技术先进认定等方面共出台政策21项。加大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8.9%。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成立了全国首家民营金融租赁公司,率先成立村镇民营银行。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份单卡管通关”,企业“四证一章”一天办结。通过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二)发展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天津面临五大战略叠加重大机遇,面对新形势,天津示范区要紧扣国家战略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先进制造业竞争格局重构。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成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角力的重点,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美国发布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遇到了空前的“上压下挤”替代效应,走向高端是中国制造的必然出路。天津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应立足实体经济基础,积极参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引领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推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示范区应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抓机遇、求作为、寻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区域来看,天津面临五大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区域合作、开发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五大重大战略叠加,天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天津示范区应充分利用战略机遇叠加的优势,推进“双自联动”发展,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中争当先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中抢抓机遇,实现开放创新发展新的跨越。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开放合作、辐射带动”,实施“一五四”战略,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一个总体目标,围绕科技型企业、创新要素、发展空间、配套环境和开放合作重点开展五个示范,加强组织、政策、资金、考核四个保障,全面提升集聚、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推进天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带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迈向制造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驱动,就是要把创新摆在示范区发展的核心位置,更加突出创新对示范区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使创新驱动成为示范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之源。
高端引领,就是要主攻高端技术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发展高端产品,突破高端环节,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使高端引领成为示范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
开放合作,就是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深化国际化发展,使开放合作成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辐射带动,就是要发挥示范区产业、企业和创新要素对全市各区县、功能区的辐射引领作用,进而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使辐射带动成为示范区的价值之本。
(二)战略定位
——创新主体集聚区。集聚创新型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众创空间”,打造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发展先导区。坚持产业“高”、“新”发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的产业新高地。
——转型升级引领区。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作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带动产业和城市全面转型升级,打造以转型升级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典范。
——开放创新先行区。把握五大战略叠加机遇,探索一批区域开放合作的典型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天津示范区实现总收入6万亿元。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主体高度集聚、创新创业环境显著优化、开放式创新形成新局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研制出一批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国际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5000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创新创业主体高度集聚。大众创业精神活跃,万众创新氛围浓郁,创新型企业蓬勃成长,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汇聚。培育10家以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在统筹考虑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技研发基地。
——创新创业环境显著优化。形成创新要素聚合、创新文化融合的发展环境,打造100个众创空间,引进10000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吸引100000人创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聚集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开放式创新形成新格局。建立与北京、河北及环渤海周边腹地的创新发展合作机制,吸纳转化在京高水平科研成果1000项。建成一批国际开放合作发展平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环境和经营理念,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三、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立足天津示范区先进制造产业基础优势,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四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新业态,壮大一批新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1.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领域。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重点借助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超大型通信卫星装备基地,重点发展新型航天器机电设备、多用途无人机、大型通信卫星等产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重点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载体,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装备、临港机械、海洋仪器设备制造等领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城轨车辆系统集成,新一代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等成套控制系统制造,建设轨道装备中试平台。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数字液压设备、定制化专用设备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形成系列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手锏”产品,扩大在成套装备中的应用水平和规模。
2. 壮大发展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汽车、风电、光电、智能电网等四大产业链,不断强化产业优势,提升自主配套能力和本地化应用水平。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发展整车制造,做大做强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培育一批从事车辆租赁、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车联网、车辆监控等服务的科技型企业。风能领域重点发展整机、风力发电机组、齿轮减速箱、海上风机叶片等,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光电领域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太阳能光热发电,进一步扩大产业化规模。智能电网领域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电设备及变电设备,探索以能源服务为中心的运营新模式,构建城市能源互联网。
3.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三大产业链,培育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兴业态。高端智能设备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大型服务器及超大容量存储系统、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研发制造等领域,力争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电子应用产品、智能医疗系统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设计研发、终端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一体化发展格局。集成电路领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以及支撑配套产业,打造国产CPU等关键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高端软件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安防、信息安全软件、工业集成和控制系统软件、国产CPU和操作系统、CAPS卫星导航软件研发等领域,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领域重点拓展专业数据库在政府、电力、电信、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
4. 突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四大产业链,着力培育大健康等新兴业态。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高端诊疗整机设备、基层应用普及型诊疗设备、远程医疗专用设备和数字化家庭诊疗设备,巩固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产品产业化,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化学药物领域重点发展关键药物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研发制造,提升药物的原始创新能力。现代中药领域重点发展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性病相关的中药制剂研发制造,加快推进中药的检验、认证和国际化步伐。大健康领域重点支持移动医疗、大健康数据、健康检测、免疫检测、生物保健品等领域发展,构建辐射全市的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
(二)提升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1.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一批核心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突破一批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着力突破直升机与无人机关键技术、航空飞机制造关键技术、火箭卫星应用技术、民用航空配套技术以及智能制造共性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机器人技术、成套装备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突破一批先进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能源高效存储及转换技术、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突破一批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着力突破移动智能终端SOC芯片设计技术、智能终端制造技术、移动互联网平台支撑技术、物联网关键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关键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关键技术。生物医药产业重点突破一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着力突破创新药物关键技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生物制造关键技术、诊断和医疗关键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关键技术、再生医疗关键技术、中成药现代化关键技术。
2. 提升工业设计技术水平。引导示范区工业企业重视设计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围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外包设计业务,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工业设计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支持工业设计相关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建立天津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工业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
3. 强化工业“四基”发展。围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需求,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发展,破解制约示范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制定示范区工业强基实施方案,明确各主导产业工业强基重点方向、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围绕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加大对主导产业“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
(三)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
1. 以“互联网+制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包括设计、生产等在内的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形成具有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等功能的新型制造模式。加强人、料、物的网络化集成,实行数字化生产设备的分布式网络化通讯、程序集中管理、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推进生产准备过程的透明化协同。推进开放式技术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优化再造,着力推进订单驱动、敏捷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客。加快先进制造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发展具有智能决策支持统计软件,构建生产全流程决策支撑平台,提升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水平。
2. 开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针对四大主导产业和天津市八大优势产业,集成应用微纳制造技术、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制造过程安全与安防技术等,形成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和系统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工业的核心工艺和成套装备等,研究实施示范应用,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3. 探索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围绕重点行业车间级、工厂级的智能化改造等推广智能制造,从智能制造装备标准、接口标准、系统集成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标准,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流程制造智能工厂标准、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标准等方面,建立各具体行业的应用标准,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
(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服务深度融合
1. 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引导制造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研发、采购、储存、物流、营销、服务、融资和技术支持等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业务转变。鼓励制造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多元化的在线服务和便捷化的电子商务等服务形式。支持大型装备企业等制造企业掌握系统集成能力,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推动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鼓励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远程咨询、位置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
2.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需求,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的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重点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加强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企业社交、网络营销的一体化集成技术攻关,突破电子商务软件、硬件、应用服务的集成设计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云服务。着力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多式联运紧密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现代物流业综合服务能力,加快运输方式和路径优化的算法模型研究,加强业务过程协同控制、信息共享与集成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大力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培育视觉工业、创意设计等领域。
3. 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系统外包服务模式创新,面向大型骨干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服务外包需求,推动软件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物流、金融、人力资源、咨询、培训等领域的外包不断壮大。推动“主辅分离”,引导大型制造商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转向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服务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剥离服务部门,以产业链整合配套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培育一批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的制造业综合服务提供商。
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版,塑造创新主体新优势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培养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领军企业的企业生态群体,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成为创新主体,塑造创新主体新优势,引领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转型。
(一)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1. 促进传统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支持中小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应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快生产工艺、装备的升级换代。支持中小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传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2. 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的干部、职工、技术人员,以停薪留职、辞职等形式,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国有企业在竞争充分的领域推行市场化改革,以管理层收购、市场竞价等方式,拆分创办专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企业输入高智力人才和技术研发成果。
3. 鼓励高校师生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高校教师携带科研成果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创办企业,允许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办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扶持一批商业模式创新、市场潜力大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
4. 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津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创业环境,提供创业平台,支持和帮助海内外人才来津创办企业。充分发挥自贸区开发开放优势,推进跨区域产业投资和合作,加快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吸引海外高层专业人才、海外留学生来津创办科技型企业。
5. 通过科技合作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主动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各种合作,遴选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强的项目,找准切入点,共同推动研发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新兴领域成长。
(二)提升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
1. 鼓励小巨人企业产品创新。围绕重点领域,实行政企、院(校)企、银企对接,鼓励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多源头研发创新。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联合承担国家级、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推进完善“杀手锏”产品认定与支持工作,加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引导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2. 支持小巨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战略咨询,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重点依托华苑核心区新型企业家培训基地、新型企业家俱乐部等平台,加大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的培训。在新兴业务领域,支持企业切入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探索先投入后收费的“免费”模式,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不断改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庞大的用户群体构筑竞争壁垒,实行平台战略。
3. 推动小巨人企业开展市场创新。以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优势为基础,分析核心产品相关市场需求,通过开拓新型细分市场、市场重新组合,生产小批量、个性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以奖励用户创新、员工创新的方式,调动大众创新积极性,创造高质量大众消费类产品,促进企业市场多层次发展。
4. 支持小巨人企业加强品牌塑造。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实施质量提升品牌引领工程,引导科技小巨人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实现“小巨人、大品牌”。开展“双百标杆”活动,引导科技小巨人企业建立品牌战略、实施品牌经营、培育品牌文化。支持企业创建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参加全球和全国性自主品牌展览、展示活动,开展自主品牌宣传和推广。
(三)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1. 培育新型企业家精神。实施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通企业家培训专列,定期组织企业家赴国内外先进园区参观学习,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以新型企业家俱乐部为依托,组建亿元级民营企业家俱乐部,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管理决策、战略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交流和咨询,营造企业家创新氛围。鼓励企业家开展二次创业,将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永葆企业家创新动力。
2. 拓宽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从选拔式到普惠式转变,减少干预并逐步开放一批基础领域进入门槛,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甄选具有一定规模、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将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的首台(套)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产业实验示范中优先选择,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利用保险手段控制和转移科技创新风险,推动天津示范区首台(套)装备产业化进程。
3.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并购重组。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支持领军企业运用并购重组、购买知识产权等方式提高创新整合能力,形成区域产业创新高地。引进培育高端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并购咨询、培训和辅导等服务。构建示范区信贷支持体系,支持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开展并购重组的融资渠道。
五、集聚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构筑研发转化新高地
发挥天津示范区创新创业资源集聚效应和众创空间的规模优势,打造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研发转化新高地,为全国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示范。
(一)建设众创空间
1. 完善市场化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围绕企业生命周期,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重点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区域建设创业苗圃,探索市场化创业服务机构、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创业苗圃的模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的区域建设高新技术综合孵化器。完善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商务服务等的配套功能。
2. 探索建设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围绕大众创新创业需求,支持鼓励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力争打造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利用老旧厂房、闲置房屋、商业设施等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提升,打造一批众创空间。鼓励在津高校院所、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学生创业培训实践基地,大力推动“闯先生”等大学生开放式创业平台发展。支持领军企业开展内部创业、搭建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众创空间认定,加大众创空间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众创空间运营商设立种子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发展。
3. 支持有条件的传统孵化器向众创空间转型升级。支持传统孵化器从“重资产,轻服务”向“轻资产,重服务”转变,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转型。推动孵化器配套专业服务人才、完善管理运营制度。鼓励孵化器延伸孵化服务链条,加强创业导师服务、投融资服务、创业培训、政策解读等服务配套,积极拓展创业者急需、附加值高的服务项目。
4. 降低创业门槛支持大众创业。放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允许为零。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缩短登记时间。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可“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允许众创空间内按工位注册企业。采取业务代办、“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多证联办、快捷登记取照等措施,为创客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加大政府购买知识产权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力度,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依托天津大学宣怀创业学院、东丽创新创业学院、中关村•武清创业学院等载体,面向全市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咨询、导师指导等服务。
(二)汇聚高水平研发机构
1. 引进一批大院大所、知名企业研发中心。推动建设科研机构聚集区,集中引进和集聚一批国家级大院大所、市属大型重点院所、海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最大程度发挥研发资源的聚合效应。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引进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其在示范区内进行项目转化、与企业开展合作。引进一批国内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或研发分支机构,提升示范区产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2. 建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资源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在天津设立的分支机构等作用,重点围绕示范区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按规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示范区产业公共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及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
3. 组建产业技术研发集团。鼓励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对于综合型业务转制科研院所,支持按照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或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组建大型多业务的产业技术研发集团。整合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中的上下游产品技术研发机构,组成综合型技术研发联盟,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流程的研发解决方案。
(三)凝聚创新创业人才
1. 分类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结合人才强市战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平台,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以未来科技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引进全球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引进优秀创业人才,通过“津洽会”、创业大赛引才平台,引进一批大学生创业人才和创业团队。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鼓励企业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聘用和激励机制,引进一批行业紧缺专业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研究基地和大学生实训基地,开展校企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形成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开展高校院所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鼓励在津高校院所构建启发式、探究式、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职称评定制度,建设一支支撑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注重发挥企业家队伍的创新带动作用,联合新型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实施企业家摇篮计划,培育形成一支具有创新理念、国际视野和勇于实践的青年企业家队伍。
3. 改革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全面梳理整合各级各类人才政策,减少重复性项目,适度增加激励类、有力度的项目。建立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生活工作需要的居住证制度。建立起梯度分明的人才住房供应保障体系。结合区域差异化的人才发展需求,实行普惠性的引才政策,本科毕业来津创业即可办理落户手续。建立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制定“一本绿卡管引才”方案,建立“一点、一卡、一册、一中心”的人才服务体系,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个点位登记全部信息、一张绿卡记载基本情况、一本手册载明服务流程、一个中心实现全程办理”,通过流程再造实现高层次人才落户高效服务。
(四)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统筹发挥社会资本、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资金等多元资本的力量,完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积极申报国家创业投资子基金,加快推动产业基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的管理运作机制,放大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乘数效应。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服务激励政策。
2. 集聚金融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做强运营集聚载体,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活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支持商业银行在示范区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支行。引进一批P2P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设立中国金融租赁登记流转平台。承接首都电子银行、数据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释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服务平台、企业债权融资服务平台等存量平台的服务能量。
3. 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先行先试。大力发展股权质押融资,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推动落实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试点工作。支持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科技保险及再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争取在国内率先建立推荐性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标准体系。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提升战略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实施专利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完善专利执法体系,提高执法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探索专利、商标、版权保护“三合一”体制,形成知识产权统一管理、集中管辖的管理体系。推动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专利托管工作,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需求的科技型企业数据库,开展知识产权价值分析,定期开展对接活动。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2. 实施专利“十百千万”工程,提升专利质量。在重点产业聚集区,积极推进专利导航产业发展项目,面向示范区开展专利密集产业园区培育工程,形成十个专利密集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面向科技小巨人企业,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专利试点示范工作,培育上百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围绕“杀手锏”产品和重点新产品,推进实施专利布局,形成上千个专利密集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专利消零行动,推动上万家企业实现“专利申请、专利管理、专利人员”三个零突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3. 提升核心技术标准创制能力。重点围绕四大产业领域,支持示范区企业、高校院所或行业组织参与或主导创制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积极吸引国际标准化组织落户示范区,推动示范区企业、行业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战略合作。支持示范区企业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
4.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天津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型企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服务机构开发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工具。以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为试点,支持开展特色产业专利预警分析和专利布局前瞻性工作,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工作。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中心为载体,开展知识产权辅导培训服务和专利信息宣传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咨询及运营服务,推动专利技术的集成和突破、储备和流转,强化专利综合运用,促进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推动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成立服务联盟,加强与示范区创新主体的对接交流。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吸引京津冀地区优质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向天津示范区延伸服务。
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科技园区新平台
统筹规划天津示范区空间、功能和产业定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形成“一区二十一园”政策覆盖区,打造科技园区新平台,把天津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一)发挥天津滨海高新区核心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天津滨海高新区在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和产业集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加快各类创新要素在天津滨海高新区的集聚融合。推动创新要素向周边区域扩散,优化滨海高新区的空间布局,更好发挥核心示范带动作用。
华苑科技园重点承载创业孵化、研发创新、总部经济、科技服务和城市综合配套功能,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业态,完善绿色储能、光热、新能源汽车、高端服务器制造等产业链,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塘沽海洋高新区全力构建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上油田技术服务产业,重点储备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引领天津科技兴海建设。北辰科技园重点打造制造业升级换代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风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南开科技园重点建设知识创新、高端人才、孵化培育和科技服务示范基地,打造“产学研”为一体的研发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园区,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武清科技园着力构建承接北京高端资源的桥头堡,打造京津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滨海科技园着力构建聚集高端要素的成果转化基地、一流产业研发平台和国际人才高地,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
强化天津滨海高新区核心引领作用,通过输出招商、管理、开发建设、品牌、产业政策以及搭建人才、资本、信息共享平台等途径,支持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开展跨区域的产业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对接活动,切实增强对全市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统一规划、合作共建、协同管理、共享收益”的原则,推动天津滨海高新区与各区县、功能区合作,在条件成熟的区域,以合作共建、托管、园中园等市场化机制,探索建立利益分享、合作共赢的紧密合作型发展模式。
(二)推动中心城区大众创业发展
和平、南开、河东、河北、河西、红桥等6个分园整合优化优势资源,推动建成区土地盘整,通过存量资源挖潜置换,有步骤推动建成区改造升级,探索中心城区转型发展新模式。依托园区城市配套功能优势,大力构建众创空间,汇聚创新创业高端资源,推动中心城区大众创业发展。
推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文化创意、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构筑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平分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南开分园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河东分园重点发展电力、电气自动化产业;河北分园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业;河西分园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科技金融和光电产业;红桥分园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
(三)提升环城四区产城融合水平
西青、津南、东丽、北辰等4个分园整合优化优势资源加强产业上下游和大项目合作,提升园区发展特色和品位,同步规划产业发展和城区开发建设进程,科学选择产业和城市的空间组合方式,推动产城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形成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园区配套同步推进的发展模式,提升环城四区产城融合水平。
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引进高端产业资源,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西青分园重点发展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智能装备产业;津南分园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东丽分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业;北辰分园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医疗器械产业。
(四)加快滨海新区开放创新步伐
东疆港、空港、开发区、中新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临港等6个分园整合优化滨海新区各园优势资源,积极推进“双自联动”,加快滨海新区开放创新发展步伐。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内引外联的优势,链接境外低成本资金与企业需求,搭建企业境外投资通道,拓宽企业发展渠道。东疆港分园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空港分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中新生态城分园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中心商务区分园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天津临港分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五)加速远郊区县产业转型升级
武清、宝坻、宁河、静海、蓟县等5个分园依托特色产业基础资源,建立与产业发展相互衔接配套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载体支撑体系,推进落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转型升级,建设生态良好、产业集群、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转型升级园区,带动远郊区县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与北京和天津中心城区的产业对接,加速产业承接。武清分园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宝坻分园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宁河分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静海分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蓟县分园重点发展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产业。
七、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强化创新创业新支撑
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城市创新创业文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强化创新创业新支撑。
(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 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产业、研发、城市融合发展,打造示范区产业升级版和城市升级版。加快完善基础配套与生活配套,推动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协调推进水、电、气、暖等配套建设,全面优化商务服务和文体生活服务配套,适度超前建设“大智移云”信息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园区。提升城市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吸引力,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2. 打造开放式创新创业社区。依托创新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载体,集成创业者、企业、风险投资、中介服务等主体,打造集学习、生活服务、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创新创业社区。开拓社区线下交流空间,打造创业咖啡,举办创意比赛、创意名人评选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活跃社区创新文化氛围。应用社交网络资源,搭建创业培训、项目路演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定期开展技术、项目、管理沙龙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线上和线下沟通交流平台,打造社交化创新创业社区。
(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1. 活跃区域创业文化。打造敢于创新、乐于创业的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依托天津大学宣怀创业学院、东丽创新创业学院、西青国际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武清创业学院等载体,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策划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活跃区域创新氛围。
2. 打造区域创新创业品牌。聚焦引导和推动一批创新创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文化服务网络,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文化品牌设施。做强做大天津创业大赛影响力,面向全球征集优秀创业项目,构筑特色鲜明、面向国际的创新创业品牌。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加强对“创业大赛”、“闯先生”等品牌的宣传,扩大示范区创新创业品牌影响力。
(三)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1. 改进政府服务方式。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借助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科技服务组织等产业促进组织,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做大做强。借助部际协调小组平台,加强人才、规划、资金、首台套、政府采购等方面协调,完善行政监管制度和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
2. 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深入实施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权力清单,整合行政审批职能,创新行政体制改革模式,加快推进“一颗公章管审批”。加强与自贸区的联动,共同探索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管理模式。研究并实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性举措,加快简政放权步伐,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3. 开展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改革。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创新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以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市场和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市场化、社会化组织机构发展壮大。强化公共服务标准制定,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建立严格评估监督机制,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四)强化集约绿色发展
1. 完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示范区对项目使用土地的事前评估、事中介入以及事后对违规土地管控处理制度,确保项目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匹配,促进示范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示范区土地资源的法制化管理,明确项目进入和迁出示范区的条件,以及企业处置土地和房产需遵循的规定,为示范区土地的高效有序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 推进建成区土地资源挖潜。制定建成区有机更新和土地资源挖潜计划,合理安排土地资源挖潜的建设时序。全力开展实施 “腾笼换凤”工程,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企业、已经关闭的企业进行集中清理,通过多种手段,依法将该类用地提供给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高效益项目。
3. 加强绿色生态发展。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园区,加强污染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保证示范区水质、绿化、大气标准优于规定标准。贯彻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理念,坚持开发建设、绿化、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推广应用绿色节能技术,提倡高效低耗的生产消费方式。推动示范区建成产业集约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低碳生态园区。
八、推动五大战略深度融合,形成开放创新新格局
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五大战略重大机遇为契机,发挥天津示范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比较优势,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的互动与合作,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天津口岸城市优势,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开放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一)搭建京津冀创新合作平台
1. 共建京津冀科技园区。探索跨区域园区合作新机制,实现地区创新资源、政策和利益共享。重点推动滨海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武清创新社区、中关村—北辰创新社区、中关村—滨海创新社区、宝坻京津科技园以及津冀天铁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共建园区和创新社区建设。共同推动建立京津冀高新区联盟,形成科技园区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园区深度协同和有机融合,在创新创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集聚创新示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2. 共建京津冀科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围绕三地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三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特点,以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人才、领军人才、企业家等科技人才为主,建立多层次、全领域、开放性的科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科技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合作,加强三地职称、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科技人才制度衔接,健全跨区域人才多向流动机制。推动三地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其团队开展服务活动,提供决策咨询、解决科技难题、培养创新人才、转移转化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服务。
3. 共建京津冀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统筹三地科技条件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建立统一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数据库和线上仪器设备共享、线上检验检测等网上服务平台,推动科技资源服务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联合北京和河北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建设科研机构和科技设施开放共享试点。
(二)探索跨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
1. 推动建立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围绕示范区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与北京、河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共建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重点推动京津冀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动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模式,开展跨区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验室等。支持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加强组织建设和服务职能,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为三地企业提供技术、法律、信息等产业性服务。
2. 探索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合作机制。依托京津冀高校(武清)科技创新园等合作载体,完善院市合作长效机制,推进示范区企业与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合作对接,打造京津冀高校院所科研项目产业化基地。依托京津冀高校院所技术转移部门,联合企业、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市场化主体,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运营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推动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在三地扩散。
(三)推进京津冀社会发展合作
1. 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合作。推动成立京津冀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统筹三地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科技资源和重大科技项目、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快新技术和成功案例的推广应用,构建区域一体化大气治理科技支撑体系。共同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京津冀区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推动三地共同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加强南水北调对京津冀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共同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推动三地联合开展区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技术攻关,加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开展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缓解京津冀资源性缺水及水体污染严重的问题。
2. 开展京津冀社会民生合作。围绕京津冀社会民生迫切需求,推动三地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防灾减灾、交通一体化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联合研发与推广应用。共同构建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技术攻关。加强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的网络化集成和共建体制化、机制化的转化推广体系,共同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实现快速救援、监测分析、预警及防控功能。共同开展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保障与治理等方面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提升三地一体化通关水平,打造与京冀紧密联系,网格状、大容量、低成本、智能化的陆海空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四)协同推进区域国际化发展
1. 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发挥天津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参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验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鼓励企业、产业联盟参与或主导创制国际标准,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技术主导权的国际标准推广应用。鼓励龙头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跨国技术并购。利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全市统筹资金,优先支持示范区企业将境外并购获取的关键技术在示范区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2. 加强国际间产业创新交流合作。立足示范区产业创新需求,依托以色列天津项目推动办公室、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国际合作载体,将嵌入式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和承接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相结合,搭建国际产业创新交流平台。深化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交流合作,吸引科技人才、国际知名科技企业、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等入驻示范区。大力引进聚集外资研发中心,探索突破外资研发机构参与中国科技计划实施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加强三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联系与交流,推动建设京津冀区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共同推进产业国际化发展。
3. 推动“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探索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协同攻关、互促共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支持自贸试验区在创新示范发展方面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率先向示范区复制推广。鼓励示范区内的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窗口”优势,对接和引进国际最新的技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发展,开展国际并购与海外上市。对接自贸试验区内的国际金融机构,通过风险投资、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股权交易等多种跨境金融服务引入境外资本,解决示范区内企业融资问题。探索建立“双创特区”,整合自贸试验区和示范区政策优势,实现“机制特、政策特、服务特”,推动众创、众筹、众包“三众合一”,打造创新创业特区。
九、完善规划实施保障
落实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扶持,强化政策支撑和监督考核,保障规划纲要的高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 成立部际协调小组。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负责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部际协调会议机制的作用,加强对示范区建设重大问题的沟通和协调,率先在示范区探索重大改革事项、试点有关政策。
2. 成立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天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示范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示范区发展建设,协商国家有关部门落实各项专项改革工作,不断完善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法制环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组织开展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研究解决示范区发展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落实。
3. 密切部市合作。打造部市合作机制,建立部市工作会商制度,会同中央部委、北京和天津创新部门和单位定期会商,集中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协调重大事项,部署相关工作,推动部市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试点示范,推动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天津示范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4. 推动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协调高效、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明确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园区管委会的职能界定。加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园在战略规划、科技政策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统筹协调。
(二)强化政策支撑
1. 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加快落实本规划纲要,积极推动实施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结合新形势、新需求,更新相关法律法规条款。结合天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强执法过程的跟踪、检查、评估和反馈,为天津示范区建设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 完善示范区政策支持体系。加快落实中关村“6+4”政策。出台支持产业发展、企业、众创空间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整合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任用以及评价政策。完善科技金融创新激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相关政策、规划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形成协调有力、长效管理的创新政策体系。
3.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探索科技管理体制自主改革,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赋予市属科研单位自主决定成果处置方式权,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全部留归单位或奖励给发明人。加大科技金融政策创新,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企业首笔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坏账损失给予补偿。
(三)加大资金扶持
1. 天津市政府出资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示范区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和放大效应,建立投融资的引导放大母基金,搭建专业化的投融资促进平台,积极开展有关投融资创新试点,构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体系。
2. 争取国家级、市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围绕主导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市政府有关重大计划、专项资金、发展基金等对示范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持,用于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相关产业在经济社会领域的示范应用和市场推广。整合现有市级财政资源,完善现有市级财政政策配套措施,扶持示范区产业做大做强。
(四)加强监督考核
1. 建立完善示范区考核评估体系。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为导向制定示范区的考核评估体系。重点考察园区产业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政策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情况,保障园区经济发展质效并举。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对主要指标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定期评估各园绩效。
2. 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监督评估工作。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督促检查,由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评估。推进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经验总结,适时开展示范区改革经验总结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