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二○一五年九月
目 录
前 言
1988年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启动建设,199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09年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复更名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高新区取得了重要成就,已成为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高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也是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创新型城市、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本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和《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4〕163号)等精神的具体部署,是指导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天津示范区”)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期限是2015—2020年。
一、基础与形势
(一)基础条件
二十多年来,天津示范区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开发开放,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14年实现总收入2.7万亿元,是1991年的1800多倍。天津示范区已成为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高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为下一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形成了“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天津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巨人计划”,实施“聚合、培育、创新、服务、载体”五大工程,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6万家和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2014年,科技“小巨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44.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同比增长7.8%,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43.9%;利润总额904亿元,同比增长12.8%;税金总额383亿元,同比增长6.6%,已经成为全市保增长、促转型的主力军,在支撑引领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万企转型升级计划共帮扶58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转型升级,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9万余件,占全市企业的60%,制定企业标准1万多项,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达到5.4%,比全市企业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示范区坚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开创了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典范。
培育了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天津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天津示范区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了航空航天、高端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特色产业链。目前,已授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等高端服务业格局初步形成。若干细分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具备竞争力,在高端计算机领域,拥有国产高性能计算机90%以上的份额,在装备制造领域,高端印刷包装设备产业的印后设备产销量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天津示范区坚持产业高新发展和特色集聚,成为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重要高地。
开放式创新和跨区域合作成果丰硕。天津示范区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了开放创新的良好局面。依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优势,天津示范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了一批国际产业合作载体。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了国家863计划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合作载体,引入了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军科院天津分院、中海油新能源等一批高端研发院所及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院市合作,截至2014年,中科院累计落地项目达410项。
创新创业资源高端汇聚。天津示范区坚持面向区域产业创新需求,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集了高端技术、人才、资本要素,成为我国创新资源的重要集聚地。截至2014年,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34家,引进跨国企业研发中心108家。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达到37名。启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开展企业家系列培训,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实施创业天津引领工程,举办创业大赛,打造“科技淘宝超市”,涌现出一批创新型孵化器。设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性地探索出“担保换期权”融资模式。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设立了60亿中小微企业贷款和保险风险补偿基金。
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天津示范区积极深化改革,简化政府行政审批,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围绕科技创新,在知识产权、大学生创业、科技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杀手锏”产品认定和技术先进认定等方面共出台政策21项。加大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8.9%。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成立了全国首家民营金融租赁公司,率先成立村镇民营银行。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份单卡管通关”,企业“四证一章”一天办结。通过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二)发展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天津面临五大战略叠加重大机遇,面对新形势,天津示范区要紧扣国家战略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先进制造业竞争格局重构。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成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角力的重点,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美国发布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遇到了空前的“上压下挤”替代效应,走向高端是中国制造的必然出路。天津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应立足实体经济基础,积极参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引领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推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示范区应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抓机遇、求作为、寻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区域来看,天津面临五大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区域合作、开发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五大重大战略叠加,天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天津示范区应充分利用战略机遇叠加的优势,推进“双自联动”发展,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中争当先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中抢抓机遇,实现开放创新发展新的跨越。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开放合作、辐射带动”,实施“一五四”战略,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一个总体目标,围绕科技型企业、创新要素、发展空间、配套环境和开放合作重点开展五个示范,加强组织、政策、资金、考核四个保障,全面提升集聚、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推进天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带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迈向制造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驱动,就是要把创新摆在示范区发展的核心位置,更加突出创新对示范区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使创新驱动成为示范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之源。
高端引领,就是要主攻高端技术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发展高端产品,突破高端环节,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使高端引领成为示范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
开放合作,就是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深化国际化发展,使开放合作成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辐射带动,就是要发挥示范区产业、企业和创新要素对全市各区县、功能区的辐射引领作用,进而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使辐射带动成为示范区的价值之本。
(二)战略定位
——创新主体集聚区。集聚创新型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众创空间”,打造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发展先导区。坚持产业“高”、“新”发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的产业新高地。
——转型升级引领区。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作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带动产业和城市全面转型升级,打造以转型升级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典范。
——开放创新先行区。把握五大战略叠加机遇,探索一批区域开放合作的典型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天津示范区实现总收入6万亿元。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主体高度集聚、创新创业环境显著优化、开放式创新形成新局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研制出一批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国际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5000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创新创业主体高度集聚。大众创业精神活跃,万众创新氛围浓郁,创新型企业蓬勃成长,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汇聚。培育10家以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在统筹考虑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技研发基地。
——创新创业环境显著优化。形成创新要素聚合、创新文化融合的发展环境,打造100个众创空间,引进10000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吸引100000人创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聚集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开放式创新形成新格局。建立与北京、河北及环渤海周边腹地的创新发展合作机制,吸纳转化在京高水平科研成果1000项。建成一批国际开放合作发展平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环境和经营理念,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三、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立足天津示范区先进制造产业基础优势,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