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家医院都有了自己专用的APP,是否就不用在医院大厅里排起挂号的长队?当医生们都开始在在线咨询网站上提供建议,是否就可以不用去医院确诊?电子健康档案除了可以取代传统的纸质病例记录病人信息,是否还能有提供临床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显然,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在还处于互联网医疗发展初期的中国,目前正流行的在线咨询网站、医院APP、电子病历等产品和应用,只能说是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结合的初级产品,互联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载体或手段,要想真正实现“下一座金矿”、“下一个风口”的预言,还需要医疗行业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医院垄断“诊断权”
“移 动互联网的出现优化了人们的就医流程,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挂号、预约就诊,但在目前医疗资源紧张、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下,这些产品增加的不过是人们去 医院就诊的渠道,这反而更加增加了大医院的负担。”当谈及移动互联网产品能否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时,北京宝岛妇产医院副总经理杨文锋这样告诉本刊记 者。
如其所说,国内较流行的“春雨医生”、“39问 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在线咨询网站、医院交流平台等产品都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证医生在网站上只能根据病人的描述提供简单建议,但病人要真正确诊和 治疗还需要到医院去,在诊断这一关键性的步骤上,医院有着绝对的“霸权”。这使得互联网医疗企业都陷入尴尬境地,在最终要到医院确诊这一定律面前,它们的 产品显得有些“鸡肋”。
唐唐天下生物医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唐唐天下”)生物信息技术总监李佳告诉本刊记者,在提供生物信息分析服务的时候,他们常常就有这样的烦恼。“我们可以分析,可以开发,但是我们不能开口,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许可证,没有诊断的权利,这方面必须要让医生来说。我们只能把这种服务定义为健康管理方面的咨询。”
杨 文锋指出,目前网上诊断尚不可行,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即使病人在网上进行咨询,仅凭借病人简单描述和一些检查报告等信息,而没有当 面问诊,医生很难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对于网上诊断的责任认定,有关政策尚不明确,很多医生害怕因为误诊承担责任,从而放不开手脚。
对 此,北京市计算中心生物计算事业部经理陈禹保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就需要政策的超前性。“政策要与产业发展配套,但中国的政策,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政 策,总是落后产业发展很多。国家在指定法规政策时更应该关注的是与产业发展的一致性,最好是有一些前瞻性,这对产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陈禹保说, “比如在基因测序技术的产业化中,华大基因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去年基因测序被叫停后又逐渐放开就和华大基因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互联网医疗等领域也需要一些 这样的大公司推动政策往前走。”
医院还是科研,这是一个问题
当医院垄断了诊断的权利,想通过互联网医疗解决医疗资源紧张、提高行业效率的路似乎走向了死胡同,各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在这种被掐住脖子的情况下,开始积极地寻找其他的发展方向。
春雨医生就是凭借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的定位和“自查+轻问诊”模式得以迅速发展。所谓“轻问诊”,即主要负责人们从“身体不适”到“去医院”之间这段时间的需求,自诊、诊前咨询和诊后治疗追踪是春雨发展的重点。
另一家网络问诊公司——好大夫,已经偏向线下发展,与医院合作,提供电话咨询服务,让医生提前对病患有所了解,并可预约就诊。
而相比于目前市面上的产品普遍选择与医院合作,继续与诊断打“擦边球”,唐唐天下却避开了与医院争夺诊断权利,选择了先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
据了解,唐唐天下即将推出的产品“基因盒子”,主要提供的是生物信息大数据的上传、存储、下载、分析等服务,包括面向个人、机构等多方向。但唐唐天下IT技术总监陈超透露,其产品策略是前期主要同科研院校合作,提供平台式的生物数据分析服务,待产品发展成熟后,再考虑与医院对接、向个人开放以及和其他企业开发相关应用。
“我们做的东西在业内来说比较新,相比于一开始就直接向一些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用户开放,可能还是先和一些专业的科研人员对接成功率更大。”陈超说,“这也给了我们一个缓冲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在和科研机构的磨合中更加完善我们的产品,把品牌树立起来。”
李佳说:“这已经是业内公司的一种常景了,许多公司一开始都是做科研服务起家的,把名声打开之后,再转到临床医学等一些方向的应用上。”不过李佳也坦言,公司产品后期如何转而与医院和个人用户对接,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大健康时代倒逼医院融入
尽 管目前在诊断等问题上,互联网医疗行业还存在着上下游衔接不畅的问题,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即将到来的大健康时代,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将是下一步 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由此带来的生物信息数据的大幅增长将一举填平诊断问题的鸿沟,倒逼医院改变目前的诊断模式,让行业重新“洗牌”。
陈 禹保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对生物信息数据分析的要求正在大幅提高。“比如从前做一次基因组测序很贵,要花费几千万,因此基本只 限于科研,但是现在这种技术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我们每个人只需花几千元就可以测出自己的基因。而且基因测序结果的数据量极大,一个人测一次就会产生几十G的数据,一般的个人电脑完全无法处理和储存,上传到网上也很困难。”陈禹保说。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在未来的大健康时代,人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会在健康管理的范围之内,得出的数据将更为复杂多样。“比如一个人的基因组数据是90-100G,而人的机体是动态的,一个人生气和高兴时,基因的表达是不同的,得出的数据也是变化的,所以长期积累下来的数据一定会在100G以上,如果每年测一次,连续10年,数据就在1T以上。”李佳说。
陈 禹保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以现在医院、企业或科研机构的水平,完全无法做到对未来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存储和解读,因此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搭建一个专业进 行生物信息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深度结合,在互联网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才能整合全行业资源。届时,即使 是现在拥有诊断“霸权”的医院,也需要借助平台化的资源,获取自己所需的分析服务,再进一步应用其就行诊断。
“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数据也能产生更多价值,比如医院有数据分析的需求,制药厂商有研究新药的需求,企业有开发应用的需求。通过一个数据整合的平台,这几方都可以通过数据串联起来。”陈超说。
李佳则比喻道:“就像京东和淘宝一样,他们汇总的是你喜欢买什么东西,我们也想通过对生物信息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得出这些数据代表了什么,比如拥有这种基因序列的人长得更高,拥有那种基因序列的人长得更漂亮。”
“当然,我们也需要把自己的品牌做到足够令人相信,让自己的品牌像‘淘宝’、‘京东’一样,成为行业中的标杆。”陈超最后补充道。